“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給發展中國家更多機遇”

“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給發展中國家更多機遇”

博鰲經安論壇·專家訪談

10月18日至20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將在長沙舉行,該論壇系博鰲亞洲論壇推出的第三個全球專題論壇。

據悉,從經濟發展與安全的角度成立專門論壇平台,在國際上尚屬首次。論壇下設二十餘個分論壇,將聚焦維護“一帶一路”安全、全球生態安全、新的全球治理體系等議題共商共議。針對前述幾個熱點話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對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進行了專訪。

中國保護措施仍未跟上“走出去”的步伐

北青報:目前中國的海外利益大致是什麼情況和規模?

金燦榮:近些年,我國海外利益的發展很迅猛,發展速度比預期要快,人、財、物都在“走出去”。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海外有約280萬中國留學生。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承包國,約有300萬中國工人在世界各地(海外)進行工程建設。同時,我國還有約700萬商人在海外經商,僅在非洲就有100多萬,其他地方就更多了。總的來看,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萬人長期在海外學習、生活、工作。而短期赴海外的人數規模,中國同樣堪巨。新冠疫情暴發前一年,2019年中國的海外出遊人數位列全球第一,達到1.69億人,差不多比排名第二的美國多出將近一億人。

北青報:最近巴基斯坦發生了針對中國人的恐襲事件,您如何看待中國海外利益面臨的安全威脅?

金燦榮:需要承認的現實是,我們人、財、物大量而快速地“走出去”了,但確實面臨着保護措施跟不上的問題。我們國家目前是“單兵突進”的模式,主要是企業自主地“走出去”,所以其他的保護措施有些跟不上。另外,我們整個學界為保護中國投資、中國利益提供的合理建議也不足夠,往往還是將以西方主導的行為框架作為學術主流。

中國為什麼要“走出去”?

北青報:既然保護措施仍未完備,中國必須要“走出去”嗎?

金燦榮:當然是有必要的,而且合情合理合法。具體而言,從“一帶一路”倡議來講,這就是中國發展到今天的一個必然選擇。

首先,“一帶一路”對中國而言有經濟上的需要。中國製造業GDP已位列世界第一。疫情前,2019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32.4%,相當於美日德韓之和,也就是我們一家相當於排位第二到第五位國家之和。那麼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就是中國的製造業很強、產能充足,可國內市場畢竟有限。為解決市場飽和的問題,我們的製造業就需要“走出去”。

其次,“一帶一路”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需要。一直以來,全球財富還是集中在發達國家。但是發達國家只佔世界各國的20%,80%的國家還是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當然都有着發展願望,但是國家發展總是需要前提的——政治穩定、基礎設施等,這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基礎。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絕大多數正是發展中國家。通過“一帶一路”,無疑可以為他國解決基礎設施上的問題。

最後,是中國的戰略需要。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國際上是需要承擔起幫助他人的責任,同時也需要獲得國際認可。

多舉應對海外安全威脅

北青報:針對安全困境,我們是怎麼應對的?

金燦榮:面對前面提到的諸多困境,國家當然也正在想辦法應對、改善。

第一,我們進行投資的時候越來越注重評估安全情況,相對更加慎重。據我個人觀察,現在許多“一帶一路”的大項目的拓展越來越穩健。“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前三年發展勢頭是很迅猛的,但從2018年開始逐漸向平穩過渡,更多聚焦完善原有的項目。當然,這和2018年開始美國挑起對華貿易爭端等也有關係。

第二,在投資新設項目時,引入更多國際投資。例如我們在斯里蘭卡的工業園區項目,有意識地拉取馬來西亞投資,這兩個國家文化背景相近,互相也更瞭解一些;由於歐洲企業對於在非洲建設項目更加熟悉,因此我們在非洲的項目也常常會引入歐洲投資。

第三,技術性地也在進行一些嘗試,比如成立跨國安保公司。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派出內部人員僱傭當地人員進行安保工作。另外還有一些商業性辦法,比如華為會為海外派出人員購買高額的人身保險,在遇到綁架之類的事件時至少可以尋求更多方面的幫助。

第四,國家的海外安保力量也有所鋪墊。國家也一直在強調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軟實力,長遠看這對於維護中國海外利益、權益也是很有幫助的。

為發展中國家發聲

北青報:隨着中國綜合國力提升,我們為全球治理體系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金燦榮:全球治理從前都是西方佔據主導地位,隨着中國的崛起,這樣的局面有了一定的變化,從西方主導走向了中西共同治理。中國從此前的資源接受方轉為資源供給方,全球治理資源變得更加充裕。目前,基本在所有的全球問題上都有中國方案,這對於全球治理當然是積極的、有益的。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有一個顯著進步,體現在由於中國的介入,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機會、發展資源可以得到一定保障。從立場平衡方面來看,中國始終都不忘為了發展中國家發聲,為其爭取更多利益。坦率地説,從前西方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助更多地是為了維持國際穩定,而中國確實是為了助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這還是有顯著區別的。

北青報:能不能舉例詳細談談?

金燦榮:以應對氣候變化舉例。中國作為大國,向世界做出碳中和、碳達峯承諾的同時,也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原則。

人類近代以來的工業活動確是氣候變化的原因,也理應控制、節制。可目前全世界有80%的國家仍是發展中國家,如果環境應對措施“一刀切”,一些國家的發展或將更加無望。因此中國堅持上述原則,不光是為了維護中國利益,同時也為了維護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

事實上,從歷史上看,數據表明,西方國家的碳排放總量最大,並且西方國家的工業能力強、生活水平高,也理應在氣候、環境問題上承擔更大責任。

文/本報記者 李巖 統籌/徐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16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給發展中國家更多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