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加坡9月4日電(記者蔡蜀亞)一年多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人類社會造成前所未有衝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正確把握疫情發展規律,展現出戰略前瞻性和強大動員能力,成功控制疫情並恢復經濟發展。 中國的實踐表明,只有不遺餘力地控制好疫情,才能處理好“救人”和“救市”的關係,這為全球同時應對公共衞生危機和經濟衰退提供了有益借鑑。
顧清揚説,中國從一開始就果斷行動,將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對新冠病毒採取零容忍政策,努力使人民生命和健康損失最小化,同時為正常生活和經濟恢復創造必要條件。
5月20日,滿載自行車、家用電器、布料等民生產品的75123次國際班列從武漢吳家山站緩緩開出。這是吳家山站開出的第一列中亞班列,也是武漢首次開行至哈薩克斯坦的中亞班列。(新華社發,彭琦攝)
顧清揚説,儘管嚴格的防疫措施短期會造成巨大社會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其付出的代價是最小的。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國家在遏制病毒蔓延方面並未竭盡全力,在疫情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前急於開放經濟,這可能導致疫情反覆和長期蔓延,成為未來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顧清揚認為,中國的防疫策略不僅展現了全國一盤棋的整體謀劃能力以及強大的動員、執行能力,還反映出中國高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優越性。
他分析,疫情期間,中國政府進行前瞻性的戰略研判,制定相應政策並確保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充分保障醫療急救藥品的充足供應和合理分配,調集全國醫療資源進行集中救治,重點防範病毒跨境傳播。這期間,中國人民積極配合政府相關政策,從而大大提升了防控效率,這是戰勝疫情和恢復經濟的關鍵。
他認為,人民的配合源自對政府的信任和對戰勝危機的信心。中國政府一方面嚴格遏制病毒蔓延,有效緩解了恐慌;另一方面推出保民生惠企業的政策,有序恢復經濟活動。 反觀一些國家的抗疫失敗,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政府與民眾間的巨大隔閡和信任缺失,信心的崩潰進一步導致危機惡化和蔓延。
顧清揚認為,這場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後反映了全球治理的危機。中國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考驗,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有益借鑑。“ 疫情下,中國兼顧短期救助和長期發展的關係,對外繼續加碼開放舉措,對內不失時機地深化制度建設,開放共贏的中國擔當為世界脱困帶來希望。”
這是2020年6月9日拍攝的重慶果園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顧清揚説,儘管受到疫情干擾,中國仍積極推動國內發展改革。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正式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上日程。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資力度,中國連續舉辦了服貿會、進博會、廣交會、消博會等多場國際會展活動,與世界分享市場機遇。
他認為,這一系列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標誌着中國正不斷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為世界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提供重要機遇。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