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歐洲構建新安全秩序須排除美國干擾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近來,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領導人,將俄烏緊張對峙乃至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的“特別軍事行動”定性為“嚴重破壞歐洲安全秩序”。那麼,當真是俄羅斯破壞了歐洲安全嗎?局勢緊張的根源到底在哪裏?
20世紀90年代初,隨着華約解散和冷戰結束,北約此前採取的“前沿防禦戰略”失去了意義,轉而提出了一系列重構歐洲安全秩序的設想,包括建立多元合作下的歐洲——大西洋區域安全秩序、共同抵禦非傳統安全挑戰等。在此基礎上,北約不斷東擴,成員國數量從16個逐步增加到30個。其間,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還通過了與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看起來,致力於歐洲大一統、預防衝突和處理危機的新北約已經蓄勢待發。
然而,俄羅斯發現,北約構建的新願景並不包括自己。俄羅斯曾不止一次提議加入北約,卻始終未能如願。2月21日,普京在電視講話中也提到,2000年時,他曾問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美國將如何接納俄羅斯加入北約?彼時的俄美關係遠比如今融洽,但克林頓的回答只以“我不反對”敷衍了事。面對俄羅斯拋來的橄欖枝,北約並不太感興趣。
不僅如此,美國領導下的北約包圍、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的行動卻一刻也不停歇。2001年,美國不顧俄羅斯和北約一些盟友的反對,以及聯大通過的《維護和遵守〈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決議,悍然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2004年,北約發動了史上最大一次東擴行動,將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國“收編”,勢力範圍已達俄羅斯邊境。此後,北約蠢蠢欲動,意圖將烏克蘭也納入麾下,若再如願,俄羅斯西部將徹底“門户大開”。已經退約的美國,可隨時以“維護安全”為由,將導彈發射架裝在俄羅斯的大門口,威脅俄羅斯的安全。
若以“合作和對話”為主導思想,以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為主要目標,將俄羅斯納入北約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俄羅斯的意願被一次次無視,換來的卻是變本加厲地遏制和打壓,所為何事?
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北約存在的價值就是鎖定並打擊敵人,若連俄羅斯這歐洲大陸唯一的“敵人”都成了“自己人”,那還要北約幹什麼?更何況,“槍炮一響,黃金萬兩”,作為美國政壇幕後老闆的軍工複合體,還等着製造緊張局勢售賣軍火撈取重金,沒了俄羅斯這把“金鑰匙”,難道去喝西北風嗎?
曾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的民主黨前國會眾議員圖爾西·加巴德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就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只要保證不接納烏克蘭加入北約,就可以結束此次俄烏危機,阻止爆發戰爭,但他們卻沒有這樣做。一是因為一旦俄烏爆發戰爭,美國將有明確的藉口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二是因為控制着拜登政府的軍工複合體將因戰爭賺得盆滿缽滿。
可見,以“安全”為名不斷東擴的北約,並不能給歐洲帶來真正的安全,反而以不斷挑動對立破壞安全;以北約為基礎構建的所謂“歐洲安全”,不過是個別政客、軍火商為了實現自身目的虛構出來的空中樓閣。
對此,美方心知肚明。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斯蒂芬·布萊恩坦言,北約向烏克蘭擴張對歐洲安全體系是“致命打擊”,因為“最簡單的軍事實際是:越擴大聯盟,就越難以保衞聯盟”。一旦局部衝突爆發,北約不能真的為烏克蘭或任何鄰近俄羅斯的成員國提供足夠的防禦保護,只會將歐盟國家和俄羅斯拖入僵局,並迫使歐盟各國走向美俄式的對抗關係。
對於自身安全困境,歐洲主要國家的認識不斷深化,已逐漸意識到其癥結在美而不在俄。以法、德為代表的多國,近年來多次強調歐洲應將處理安全事務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中。
1月1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議會演講時再次重申以歐洲為主體的安全觀。他説,面對烏克蘭危機,歐洲亟須建立自己的集體安全秩序、“集體制定我們自己的要求”。他特別強調,當前的歐洲安全秩序,並非是拜登政府定義下的“對抗俄羅斯”的北約東擴,而是“我們(西方)和俄羅斯共同建立的一種秩序”。中國政府也多次表明態度:“支持歐方與俄羅斯就歐洲安全問題進行平等對話,秉持安全不可分割的理念,最終形成平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
當前的軍事衝突確實會對俄歐共同建立安全秩序產生不可避免的干擾和阻礙,但武裝行動終有結束的一天,希望雙方能夠排除第三方的干擾,早日坐到談判桌前,為歐洲的長治久安共謀良策。1日上午,俄烏第一輪談判結束,雙方找到了未來可能達成共識的要點,釋放出局勢緩和的良好信號,也希望這可以成為俄歐建立安全秩序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