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46位英國官員離職,約翰遜緣何遭眾叛親離?|新京報快評
▲英國衞生大臣賈維德和財政大臣蘇納克7月5日辭職。這是2021年9月7日,英國首相約翰遜(中)、衞生大臣賈維德(左)和財政大臣蘇納克在倫敦出席新聞發佈會。 圖/新華社發(英國首相府供圖)
最近一兩天內,英國爆發了政治史上罕見的一幕:自7月5日開始,截至發稿前,已經有46位政府官員接踵離職。
已有46名官員離職
7月5日18時,約翰遜為其“用人不當”發表視頻道歉,僅僅兩分鐘後,“演出開始了”。
18時02分,約翰遜視頻道歉尚未結束,衞生部長賈維德發出第一封內閣辭職信,9分鐘後財政大臣蘇納克宣佈步其後塵。
直到當晚20時30分,內閣閣員辭職人數仍停留在7人,但其中已包括賈維德、蘇納克等重量級人物,似乎危機尚能控制在一定範圍。
但隨後約翰遜“我得到選民充分授權”的強硬聲明,以及任命教育部長扎哈維等三人分別接替辭職的蘇納克等消息,激怒了更多尚在猶豫觀望的內閣成員,截至6日零時,辭職人數已突破10位。
據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共計46名官員離開,其中既有辭職的,也有個別被約翰遜“炒”掉的。
而仍然“在崗”者也有不少人似乎在動搖,如剛剛被委以重任的扎哈維就擠在一羣辭職部長中探望了焦頭爛額的約翰遜,雖未附和這些辭職部長們“逼宮”約翰遜“下課”,卻含蓄提醒首相“請注意黨內支持流失對執政權所構成的挑戰”。這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2022年3月23日,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在倫敦前往議會。圖/新華社發(英國首相府供圖)
一人引爆“政治炸彈”
引爆大麻煩的,是一個名叫平徹的約翰遜“死黨”——這“最長一日”開始曲,即約翰遜承認“用人不當”,指的正是對此人的重用。
平徹是保守黨籍下議員,在卡梅倫和特蕾莎·梅時代開始受到重用,約翰遜尤其青睞他,先後任命他出任歐美事務國務大臣、住房部長等要職。2022年2月,他被約翰遜提名為保守黨副黨鞭,這在號稱“歷史最悠久代議制政體”的英國政壇,是既有權勢、又有聲望的肥缺,也是進一步飛黃騰達的關鍵跳板。
但許多熟悉平徹者長期以來一直質疑他“貪杯誤事”“輕佻浮誇”,勸説約翰遜不要過於重用此人,約翰遜卻執意不聽。6月30日,《太陽報》記者獨家爆料,稱在提名平徹就任副黨鞭前,有人目睹他酒後在卡爾頓私人酒店一個會員俱樂部猥褻兩名男子,此事明明已被彙報給約翰遜,但後者選擇隱瞞此事並繼續提名平徹。
消息傳出輿論大譁,更多知情人站出來指控平徹“曾多次觸犯類似錯誤”,而約翰遜對此早有耳聞。巨大壓力下,平徹宣佈辭職,約翰遜則在緘默數日後承認“用人不當”,不料卻引爆了一顆巨大的政治炸彈。
事實上,平徹只是讓約翰遜的黨內不滿者,找到了又一個倒閣契機而已。正如賈維德在辭職後所言,關鍵不在於任命平徹本身,而在於約翰遜任命和包庇平徹過程中再次表現出“公然的政治不誠信”,而這種“公然的政治不誠信”此前已多次表現。
6月6日,英國議會下院保守黨議員團體“1922委員會”發起執政黨內針對首相的不信任彈劾,雖未成功,但短時間內彈劾者能湊齊規定的54份動議,表決時多達148名議員投票支持了彈劾(211票反對)。這些都令約翰遜感到壓力巨大。
由於現行規則規定,“1922委員會”主持的黨內針對首相彈劾失敗後一年內不得再進行彈劾。因此,觀察家原本預計,約翰遜還能再挺一陣子。沒想到“政治炸彈”被平徹適時引爆,讓議員們不僅迅速找到了又一次進攻時機,更拉到了多位重量級閣員盟友。
▲英國首相約翰遜。 圖/新華社
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首相應辭職
儘管有高級閣員開始敦促約翰遜“順天應人”,避免整個執政黨被其一人的戀棧所拖累,但他仍在堅守:在一天內至少3次公開亮相,用挑釁的語言和行動彰顯自己“挺住”的決心,不僅任命了多名辭職閣員的接替者,還公開聲稱“我有的是替補”,甚至索性炒了地方發展、社區及住房大臣戈夫的魷魚。
不少保守黨內人士對約翰遜的執着感到擔憂,因為“政治失信”從來都是一道永遠難以癒合的傷口,如果聽之任之,最終只能讓執政黨的血慢慢流乾——7月5日英國輿觀調查公司民調顯示,多達69%的英國受訪者認為,約翰遜該“下課”了,其中保守黨支持者居然過半。
當然,一些“前排閣員”仍然支持約翰遜,如果約翰遜硬挺,估計還能挺下去。
但後座議員們已開始醖釀改變“1922委員會”彈劾規則,力圖獲得短時間內再度發起黨內彈劾的權利。倘如此,在當前情勢下約翰遜凶多吉少,畢竟許多不久前還堅定支持他的後座議員已公然倒戈。
約翰遜威脅“實在不行就解散內閣和議會提前大選”,但目前民調支持率如此低迷,一旦提前大選,保守黨的執政地位或許會受到動搖。許多分析家認為,他這番話更多意在恫嚇黨內“勸退者”,讓他們不敢為倒戈而冒喪失議會多數的風險。
如果短期內有更多高級閣員辭職或倒戈,約翰遜果真如前任特蕾莎·梅那樣被“逼退”,則可能在冗長的“黨領”遞補選舉選出新“黨領”兼首相前,留任看守首相,這將是一個相對體面的結局——但約翰遜恐怕又難以接受。
撰稿/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徐秋穎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