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獵圍剿之下,部分非洲象不再長出象牙?

面對盜獵,部分非洲象不再長出象牙?

——人類活動,正帶來許多不可逆的生態演化

據專業期刊《科學》今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稱,以發生在1977年到1992年間的莫桑比克內戰為界,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內無牙雌象的比例在內戰後增加了接近三倍。內戰前,此地約18.5%的雌象天生無象牙;2000年時,伴隨着戈龍戈薩非洲象種羣的急劇下降,在戰爭倖存者中這一比例提升到了50.9%。

之前的報道稱,這場內戰期間,由於盜獵者的猖獗,已導致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內的大象數量鋭減,超過90%的非洲象失去了它們的象牙。

非洲象羣似乎已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生態變化。

雌性非洲象為何會不長象牙?

科學家通過一組統計數據,發現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非洲象中只有2%-4%的雌象一出生就沒有象牙。在出現嚴重盜獵情況後,這些沒象牙的非洲象理所當然地可以倖免於難,在種羣中也自然而然地比例越來越高。

可能是為了生存,在新生的非洲象中,也出現了無牙象比例增高的現象。在比較相關數據後,研究者發現,在盜獵猖獗的莫桑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以及坦桑尼亞魯阿哈國家公園中,新生的雌象(年齡小於25歲)中不長象牙的比例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莫桑比克內戰後出生的91頭雌象中,無牙的比例已上升至33%。在南非,這種影響更加嚴重。據報道,在2000年代初,阿多國家公園的174頭雌象中,有98%沒有長牙。

通過對18頭雌性非洲象(7頭長牙,11頭無牙)的血液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研究人員在非洲象的基因組中找到了反映出近期選擇壓力的區域——其中一個區域位於X染色體上。我們知道,生物學中,X染色體通常都出現在雌性生物基因中。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不長象牙的通常都是雌象。

雄性非洲象更需要無牙基因?

有人或許會問,難道最受盜獵威脅的雄性大象就沒有生存壓力?為什麼它們不進化出不長象牙的基因呢?

其實在比較相應數據時,研究者已經發現,雄性非洲象其實也存在同樣的生存壓力影響,它們的象牙尺寸已出現了嚴重縮小的趨勢。比如一項2015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稱,在肯尼亞南部等一些盜獵猖獗的地區,1995年後出生的雄象的象牙比上世紀60年代雄象的象牙短了21%,而雌象的這一相應數值是27%。

但到底為什麼雄性非洲象沒有這種無牙基因染色體呢?

可能需要先解釋一個生物學科的專業術語——純合致死效應。這是指某生物的某對基因,由於其自身特性,該基因型為顯性純合子或隱性純合子的子代便不能存活,而為雜合子的子代可以存活。這種現象與騾子不能繁殖後的“生殖隔離”現象並不一樣,它導致的結果是,在非洲象母體受孕後,一旦出現帶有這種無牙基因的雄性非洲象個體,就會自然死亡,無法存活。也就是説,在顯性純合致死性狀前提下,無牙雄象在子宮內就會死亡,存活的後代中只能是有牙雄象、有牙雌象和無牙雌象。

研究人員正是先作出了這樣的假設後,然後根據非洲象後代中有牙無牙的性狀分離比例和性別的比例,基本上確定了該假設的可靠性。

由此可知,雖然雄性非洲象更需要無牙基因,但它們一旦出現這種基因組合卻無法順利誕生。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才會出現一些變異性,出現極少數的單側無牙的雄性非洲象。

因人類活動導致基因進化的不止非洲象

關於無牙非洲象的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瞭解到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演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同時還提醒我們,人類活動一直在影響着整個地球生態。其實不僅是非洲象在因人類活動而產生自然演化,還有很多生物都在悄悄發生着演化。

比如鯊魚也是其中之一。美國科學家曾在一家海洋動物園裏,發現被隔離在觀賞魚池中的雌性錘頭鯊,基因突變出現了無性生殖現象,併成功誕下一隻小鯊魚;科學家還發現,鯊魚的基因組比人類大1.5倍,而且在其遺傳密碼中,與DNA修復、DNA損傷反應和DNA損傷容限有關的基因一直在不斷進化,因此它們特別擅長傷口自愈,而且很少得癌症,其中或許也有部分原因是受到鯊魚被人類大量捕獲並割取魚翅的影響?

從這一現象中,我們或許已窺見了生物演化過程中的部分奧秘。

研究人員還發現,有牙大象和無牙大象其實是會進食不同的食物的,這一改變或許還會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像早前一個雲南大象羣體突然北上,也是因為人類改變了它們的生活環境,進而讓它們也改變生活習慣。除了讓它們改變居住地和遷移路線,人類活動可能還會對它們周圍的生態系統帶來一系列變化。

但更多的自然演化結果,我們目前都無法預料。

來源:羊城晚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户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7 字。

轉載請註明: 盜獵圍剿之下,部分非洲象不再長出象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