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員代表韋金城:為人民修耐久路、平安路、綠色路、智慧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杜亞慧

7月16日下午,山東省委宣傳部舉辦首場記者見面會。四名來自山東交通運輸領域的基層黨員代表坐到台前,圍繞“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我的崗位在一線”主題和在場記者們分享他們的奮鬥故事。平凡中有不凡,每個人的分享中,亦有平凡崗位上的驚心動魄、苦辣酸甜。

為人民修“好路”

基層黨員代表韋金城:為人民修耐久路、平安路、綠色路、智慧路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交通運輸行業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韋金城,其團隊以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為研究方向,為公路建養質量及安全運維保駕護航。如何以更低的造價、更合理的資源消耗,修建更加耐久的道路,是他們的研究目標。

針對我國公路瀝青路面設計壽命短、週期性重建造成巨大的交通、環境與資金壓力問題,韋金城團隊經過十多年持續攻關,提出了適合我國重載交通及複雜自然環境條件的耐久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路面結構設計壽命從原來的15年提升至30年以上。研發的新一代道路結構節約築路石料超過40%,全壽命週期成本降低30%,碳排放降低39%,促進了傳統瀝青路面向新一代綠色耐久路面轉變。

見面會現場,韋金城自豪地表示,濟南至萊蕪高速,通車14年,僅部分路段進行表面功能恢復,與傳統路面結構比較養護費用降低超過80%。

韋金城團隊還率先構建了路面結構服役性能智能感知技術體系,創建了國際上首套雲端路面服役性能智能感知平台系統,實現路面服役性能感知智能化、精準化和系統化,極大提升路面性能分析和養護決策技術水平。

“總的來説,我和我的團隊就是研究如何修好路、養好路,為人民修耐久路、平安路、綠色路、智慧路提供技術支持是我們的職責所在。”韋金城説。

“交通人越是艱險越向前”

韋金城的研究工作不像常人想象的是在實驗室和辦公室就能輕鬆完成,為了研究成果能真正“源於工程、服務工程、高於工程、引領工程”,工程現場才是他的主戰場。

參加工作到現在十七年時間,韋金城很少有周末、節假日,大量時間都在工地出差。白天忙於工程指導、檢測、數據採集,晚上熬夜趕寫研究報告是家常便飯。“我常提醒團隊成員的話就是‘幹我們這一行,按部就班、朝九晚五是出不了成果的’。”韋金城説。

為了研究工作,韋金城也放棄了很多個人的東西。2006年在國外進行技術培訓期間,美國奧本大學國際著名路面研究學者David Timm教授挽留韋金城讀博士,但永久路面試驗路檢測不能半途而廢,只能放棄;2009年,韋金城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東南大學讀博的機會,但又在永久路面研究成果總結的關鍵節點上,只能放棄;2018年,韋金城又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去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恰逢單位需要他組建新團隊,也只能遺憾放棄。

“很多人都覺得機會錯過很可惜,但是工作到了關鍵節點離不開你的時候,就要堅持到底,這無形中也給團隊成員樹立了榜樣。”韋金城表示。

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如今韋金城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經連續11年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解決了一系列工程關鍵技術問題,獲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20餘項,現場技術服務全國十多個省份高速公路建設和養護工程超過1萬公里。

本月1日,韋金城作為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唯一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進京參加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系列活動。“備受鼓舞,同時深感作為一名交通人的自豪和驕傲!”韋金城説,作為交通人、作為黨員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保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鬥志,埋頭苦幹、攻堅克難,為交通強國持續貢獻創新技術支撐。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0 字。

轉載請註明: 基層黨員代表韋金城:為人民修耐久路、平安路、綠色路、智慧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