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年齡人口年均淨減700萬 醫保籌資機制成改革重點

2020年是我國全面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元年,也標誌着我國醫療保障從普惠的“增量”改革轉向結構優化的“存量”改革。未來十年,我國醫保面臨着人口老齡化和利益格局調整的雙重壓力。

2021年11月29日,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中國醫療保障發展報告(2021)——走向全面深化的醫療保障改革》(下稱“藍皮書”),梳理了2020~2021年中國醫療保障深化改革的進展。

藍皮書稱,一年多來,在以往改革的基礎上,國家出台了科學的頂層設計,職工醫保個人賬户改革的實施,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常態化等重大改革進展正在釋放出日益巨大的改革紅利。但與此同時,持續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也面臨着重大挑戰。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鄭功成稱,全面深化醫保改革關鍵是要對既有利益格局進行深刻調整,如醫保籌資機制、待遇確定機制、業務經辦機制、“三醫”聯動機制以及醫保統籌層次等,均須做出重大調整。改革必然觸動現有利益格局,遭遇路徑依賴的障礙,還可能引發新的社會風險,但這又是必須要跨過去的坎。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億人,佔總人口的18.7%,較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時增長了8.4個百分點,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5.44個百分點,中國正在快速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藍皮書稱,在這一背景下,作為醫療費用支出主體的老年人羣體規模在急劇擴大,而依據現行政策不再繳費的退休人員更會持續增長。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十四五”期間我國新退休人數將超過4000萬人(年均增加800萬人以上),勞動年齡人口淨減少3500萬人(年均淨減少約700萬人),這必然導致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增加與籌資來源減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面臨重大挑戰。

藍皮書認為,整個“十四五”期間,重點應當是矯正現行醫保制度安排中的制度性缺陷。藍皮書建議加快優化現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安排,提出了包括全面取消醫保個人賬户、制定推進主體各方均衡承擔籌資責任的行動方案、着力推進基本醫保待遇平等等多項改革建議。

醫保籌資機制是未來十年醫保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意見》提出,健全穩健可持續的籌資運行機制。均衡個人、用人單位、政府三方籌資繳費責任,優化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結構,研究應對老齡化醫療負擔的多渠道籌資政策。加強財政對醫療救助投入,拓寬醫療救助籌資渠道。

鄭功成認為,深化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改革必須全面取消醫保個人賬户以增強互助共濟功能,必須確立退休人員繳費制以擴充籌資來源並實現所有老年人醫保籌資責任分擔的公平性,必須提高職工個人繳費佔比以逐步走向用人單位與職工負擔相對均衡等。這些改革都是優化現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安排的合理取向,但均會對現有參保羣體的個人利益和待遇較高、基金結餘較多的地區產生較大影響,現實利益受損者可能反對。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金維剛稱,現行職工醫保的籌資機制中單位負擔過重,個人繳費不納入統籌基金,導致單位和個人籌資比例長期失衡。下一步改革應通過推進統賬結合制度的統一,來構建合理的構建職工醫保的籌資比例。

持續深化醫保制度改革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三醫”之間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從藥品、醫用耗材帶量採購使用到醫保目錄藥品准入談判等,醫療保障制度事實上在發揮戰略性購買的作用是將醫保、醫藥和醫療結合在一起,但目前醫保機構面臨的壓力非常大、而醫療機構、醫藥企業則因原有利益受損並不滿意。

藍皮書稱,“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大關,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430萬,慢性病患病基數不斷擴大,這必定導致醫用耗材需求猛增,醫療費用中耗材佔比也必然呈現上升趨勢,高值醫用耗材使用尤為凸顯。

藍皮書認為,2020年開啓的全國統一集採,讓醫用耗材採購取得了新突破,實踐中也存在着招採製度主體錯位、耗材質價相互分離、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中標品種及目錄不全以及招採時間跨度大、流程複雜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落實耗材採購用量,完善招採長效機制,同時優化醫保準入制度及醫保支付政策,加強監管並加快建立信用評價體系。

鄭功成認為,疾病與健康問題是人民羣眾最普遍的後顧之憂,一場大病可以擊垮一箇中產家庭的現象,表明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還不健全,應當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醫療保障改革向縱深推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1 字。

轉載請註明: 勞動年齡人口年均淨減700萬 醫保籌資機制成改革重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