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張蔚然)《社會藍皮書: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21日在北京發佈。報告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依然保持在9億人左右,要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強化就業優先的產業發展導向。
當天,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社科院科研局、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21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舉行。在談及2021年和“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形勢與對策時,報告建議中國強化就業優先的產業發展導向。
報告稱,“十四五”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依然保持在9億人左右,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羣體將超過900萬人。要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引導資金脱虛向實,振興實體經濟,為勞動力就業提供實體產業支撐。
報告同時指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特別要注重通過提高收入水平來提升居民消費品質,結合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居民消費升級,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積極培育國內消費大市場,為打通國內經濟循環夯實消費基礎。
報告分析,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已達4億多人,但該羣體佔總人口的比例只有三成左右,仍有增長的較大空間和潛力。要加快發展中等收入羣體,推進社會結構的現代化改進。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培林認為,目前中國社會結構存在兩大短板,需要重點實行“結構改進”。一是城鄉結構短板,即農民總量過多、收入過低,這涉及區域結構、就業結構、職業結構、消費結構等一系列社會結構層面的改進。另一個是收入分配結構短板,即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羣體比例較低。這兩個短板有密切聯繫。如何讓廣大農民普遍富裕起來、進入中等收入羣體,是中國現代化面對的難題。
為此,他建議未來中國更要注重釋放社會活力。比如,要釋放市場活力,對各種新型就業方式和靈活就業的“零工經濟”,既要規範更要支持,對容易受到衝擊的困難家庭和低收入羣體的就業,要給予更大幫扶。再如,要釋放農村活力,鼓勵農民更廣泛地兼業,推動以轉移農民剩餘勞動時間為特點的新型勞動力轉移,以更大力度盤活農村閒置資產,千方百計使相當一部分農民進入中等收入羣體。(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