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都説這個國家是“攪屎棍”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綜合

攪屎棍一詞的來歷是這樣的。舊時城鄉的屎坑,大都是一個半埋在地下的大瓦缸,掏糞時,為了方便操作,常常先用棍子攪混,所產生的臭氣順風而下,讓下風口的人覺得臭氣熏天,無法忍受。久而久之,人們發現,攪擾別人正常活動的行為與攪屎棍的作用一樣讓人厭惡,於是,攪屎棍便成了攪擾的代名詞。後來“攪屎棍”引申為搬弄是非,喜歡興風作浪,到處臭攪和,好事攪成壞事,糾纏不清的人,比喻一個人播弄是非,把事情搞的更糟更臭。
攪屎棍一詞多是用來形容人的,但也有用它來説國家的。不知何時開始,更不知是何人把攪屎棍一詞用在了大英帝國身上,而且大多認為比較形象、比較合適,也比較貼切。那麼,為什麼大英帝國能用攪屎棍一詞來形容呢?這與它在歷史上在不少地方臭攪和整了不少事有直接關係,而且這些地方有的現如今還因為當年臭攪和整的事不得消停不得安寧,還在折騰。
大家知道,英帝國曾是世界幾百年的霸主,殖民地遍及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人種族歧視思想比較嚴重,對白人殖民地的統治相對寬鬆,基本可以自己當家作主,像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早就成了具有高度自治權利的自治領。而對其他殖民地,英國不僅盤剝的厲害,而且還時不時臭攪和、整點事,特別是在二戰後英國國力衰落,漸漸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在不得不撤出殖民地之時,採取變動殖民地國界線等手段,攪和了不少事,給該地留下了至今難以解決的隱患。
大家熟知的巴以問題和印巴分治,都是英國在其中臭攪和硬整出來的事。
如若沒有1917年底英國的《貝爾福宣言》,就算猶太復國主義者再怎麼鼓搗,恐怕也不會有那麼多猶太人集中遷回到巴勒斯坦。而英國撤離巴勒斯坦後,轉而又幫助阿拉伯人,把大量武器白白送給了給阿拉伯人。這不是明明是在挑撥巴以之間打仗嗎!而且打到現在。
1947年,英國眼見不讓印度獨立不行了,就弄出了一個“蒙巴頓方案”,把印度一分為二,一個是印度,一個是巴基斯坦,更糟的是還把巴基斯坦被分成東西兩部分,為日後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留下隱患。遺留下來的克什米爾問題,就是因為英國的臭攪和讓印巴之間爭鬥了幾十年,到現在也沒得消停。
英國這個攪屎棍,確實沒少幹肢解其殖民和變動國界線製造矛盾的事。塞浦路斯就深受其害。1878年,英國佔領塞浦路斯後,就挑起佔南邊大部希臘族與佔北邊小部土耳其族之間的矛盾,英國不僅作壁上觀,還添油加醋,煽風點火,這樣雙方見面就掐,見面就打。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江河日下,在1959年讓希臘、土耳其兩族平分對塞浦路斯的管理權,也就是現在實際上的南塞浦路斯和北塞浦路斯。雖然塞浦路斯還是一個國家,但是南北紛爭不斷。而英國還保留兩塊軍事基地到如今。事實上把塞浦路斯一分為三。
新加坡和文萊的遭遇與塞浦路斯大同小異,均被英國分而治之。
再就是變動邊界線,引發爭議,至今都還在折騰。當年畫的杜蘭線成為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糾紛的根源。英國人劃這條線,目的就是拆散使其畏懼的普什圖族,至今,普什圖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邊界一側,另一半在阿富汗邊界一側。
埃及的南部邊界本來是一條直線,但是英國撤離埃及之前,把埃及的哈拉伊卜三角區給了蘇丹,又把蘇丹的一小塊地方給了埃及。之後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個爛攤子。埃及與蘇丹為了得到海邊那塊地爭得不可開交,另一塊沙漠之地兩者都不要。最終還是埃及實際佔領了哈拉伊卜三角區,而蘇丹常年聲索。
英國人畫的麥克馬洪線,也導致中印爭端不斷,還爆發過一次戰爭。
英國幹這樣的事,是行家裏手,拿手絕活。因為英國這當中嚐到了甜頭,只有臭攪和才能有矛盾,一鬧起來,才有利可圖。所以,它到處臭攪和,播弄是非,好事攪成壞事,把事情搞的更糟更臭,從中漁利。但是也有例外,英國發動三次對阿富汗的戰爭,也想分而治之,但屢試不爽,讓阿富汗部落武裝打得到處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