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日,美國眾議院以特朗普“煽動叛亂”為由,宣佈最早於13日就彈劾決議投票。12日,特朗普在國會暴亂事件後首次公開露面,否認需為該事件負責,而此前有消息稱特朗普已私下承認“負部分責任”。
在特朗普任期僅剩一週之際,不僅將創下美國總統在一個任期內兩度遭到彈劾的歷史,華盛頓的政治交鋒還會再度升級。但值此危機時刻,特朗普竟“逃離”華盛頓,遠遁“深紅州”得克薩斯的阿拉莫去了。
圖説:1月11日,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人斯滕尼·霍耶(左一)向媒體介紹彈劾條款草案情況。新華社
特朗普暫避風頭
國會的怒火正燒向白宮,除了民主黨人在步步緊逼,共和黨內也在背棄特朗普:曾在2016年堅定支持特朗普的共和黨人、新澤西州前州長克里斯蒂,公開指責特朗普煽動暴力的言行足以被彈劾,要求共和黨議員“按良心投票”;好萊塢影星、曾代表共和黨在“深藍”的加州拿下州長寶座的施瓦辛格厲聲指責特朗普“將作為最糟糕的總統載入史冊”;共和黨資深政客、前國務卿鮑威爾宣佈退出共和黨;美國國土安全部代理部長查德·沃爾夫11日辭職,成為美國國會暴力衝擊事件後辭職的第三位政府成員。
此時,特朗普卻選擇前往得克薩斯州考察美墨邊境牆。他當然不是為了看風景去的,相比於民主黨勢頭正盛的華盛頓,被稱為共和黨鐵桿票倉的“深紅州”得克薩斯更容易給他日漸稀缺的安全感。
在登機前,特朗普自國會暴亂事件後首次公開露面。他否認自己需為支持者闖入國會事件負責,還表示相關彈劾對美國“很危險”,是“政治史上最大‘獵巫’行動的延續”。
同時,邊境牆是特朗普備受爭議、卻深得支持者贊同的移民政策的象徵。特朗普此行藉機邀功,緩解壓力的意味明顯。更加別有深意的是,阿拉莫並非寂寂無名之地。1836年2月,200名得克薩斯民兵在面對超過3000人的墨西哥軍隊時戰到了最後一刻,史稱阿拉莫之戰。這被美國人認為是勇氣和犧牲精神的象徵。可見,特朗普的“內心戲”應該是相當豐富。
圖説:1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會大廈外懸掛旗幟,為下屆總統的就職典禮做準備。新華社
佩洛西急不可耐
在啓程前往得克薩斯之前,特朗普與副總統彭斯見了一面,這是國會騷亂後兩人的首次會面。連日來,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一直施壓彭斯,要求後者援引憲法第25條修正案迫使總統停職。儘管彭斯與特朗普的裂痕越來越大,但彭斯並未打算“落井下石”。
當地時間12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以222票贊成、204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決議,要求彭斯罷免總統特朗普。12日晚,彭斯表示,他不會啓動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將總統特朗普免職,他表示,“不認為這樣的行動符合我們國家的最佳利益”。
一心“倒特”的佩洛西當然很着急。10日,佩洛西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節目《60分鐘》中高調展示了自己在國會暴亂中一片狼藉的辦公室,還表示暴力分子在闖入辦公室後尋找自己。
佩洛西原本寄望於彭斯,但彭斯不啓動罷免特朗普的程序,即便眾議院通過彈劾案,休會至1月19日的參議院也肯定沒有足夠時間在1月20日總統權力交接前進行審定。何況,審定需要參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員投下贊成票,而改選後的參議院民主黨只佔有微弱優勢。
時間不等人。民主黨11日已向國會眾議院正式提交了針對特朗普的彈劾條款草案,指責特朗普“煽動叛亂”“嚴重危害美國及其政府機構的安全,威脅民主制度的完整性,干涉權力的和平過渡”,宣佈最早於13日就彈劾決議投票。
儘管據美媒報道,一些共和黨議員也在考慮投下贊成票。但彈劾的難度可想而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彈劾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的宣示,也是對特朗普的羞辱。
圖説:1月11日,一名男子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手舉寫有“彈劾、罷免”字樣的標語。新華社
美國“大片”未結束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分析,民主黨此舉是要徹底打壓特朗普,迫使部分共和黨人與特朗普切割,既打壓共和黨勢力,又阻斷特朗普再度崛起的可能,以便民主黨長期執政,按自己的理念重塑美國。
根據美國憲法,即便特朗普1月20日交權下台,國會仍可對其審議定罪。一旦特朗普被定罪,參議院有權剝奪其在未來擔任公職的權利,且只需簡單多數通過即可。但沈丁立強調,雖然形勢暫時對民主黨有利,佩洛西卻並非穩操勝局。
一方面,特朗普似乎有意“以退為進”,通過要求全美13日降半旗向國會暴亂中遇難的警察致哀,以及批准華盛頓進入緊急狀態,尤其是與彭斯修好關係,來穩住共和黨內的不滿力量。另一方面,特朗普雖然譴責衝擊國會的暴徒,但這並沒有影響到7000多萬鐵桿粉絲對他的支持。沈丁立認為,部分特朗普支持者會進行反思,但主體仍會堅定支持特朗普。
對此,國會兩黨議員也並非沒有顧慮。一旦彈劾導致社會形勢進一步混亂,麻煩最終還是拜登的。民主黨內部基於這些顧慮,也沒有就彈劾案達成完全一致。部分議員希望拜登出面叫停彈劾程序,不過,拜登表示此事取決於國會。
“這就是美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主播唐·萊蒙在報道國會騷亂後,這樣無奈評論。歷史永遠沒有劇本,“勤王”與“擒王”大戲現在看來都還沒有結束。
新民晚報記者 楊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