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羅國芳)新冠疫情延宕反覆,氣候變化壓力緊迫,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人類面臨着全球性的發展挑戰。
如何帶動新一輪發展?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近年來,中國科研創新持續取得成果和進展,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中國科技發展成果向其他國家傳播,也為世界發展增添紅利。
抗疫科技:解“燃眉之急”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兩年對於香蕉行業來説很艱難。我們的種植基地、倉儲物流都受到巨大影響,但中國疫苗的到來是一場‘及時雨’。”厄瓜多爾香蕉出口企業太平洋香蕉王公司執行總裁比森特·王日前在厄瓜多爾瓜亞基爾市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採訪時説。
這是2021年10月28日,工人在厄瓜多爾洛斯里奧斯省太平洋香蕉王公司的一處種植基地處理待出口的香蕉。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應對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是當前很多國家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燃眉之急。中國抗疫中的“硬核”科技力量,幫助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凸顯了中國科技創新的進步與實力。
分離鑑定病毒毒株、檢測技術和產品、臨牀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和生產……一批新技術新成果在戰“疫”中成長、成熟,不僅為中國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更通過各個平台與世界共享。
迄今,中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1億劑新冠疫苗,全球使用的疫苗有一半是“中國製造”;中國最早支持疫苗知識產權豁免,率先同發展中國家開展聯合生產,目前已形成10億劑疫苗年產能;中國在15個國家已經或正在建設疫苗原液灌裝基地,打造當地疫苗生產中心,並向有疫苗合作需求的國家提供相應技術支持。
作為規模化、標準化的核酸檢測平台,中國的“火眼”實驗室模式不斷落地海外。據華大基因國際公共事務總監曹威介紹,公司在海外運營“火眼”實驗室超過90個,分佈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實驗室不僅輸出檢測技術和設備,還為當地實驗室人員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等服務。
2020年4月20日,塞爾維亞總理布爾納比奇(前)在貝爾格萊德參加“火眼”病毒檢測實驗室落成儀式時講話。新華社發
中國抗疫中應用的“黑科技”也在多國疫情防控一線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泰國曼谷,詩里拉吉醫院通過與華為合作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每例病例的CT掃描診斷時間從15分鐘縮減為25秒,準確率提升至97%;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大疆無人機在空中消殺,還可搭載3D打印盒並運輸血液、咽拭子等樣本和物資;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由中企提供、配備熱感攝像頭的人臉識別技術設備在城中最大的交通樞紐“大展身手”……
數字經濟:為復甦賦能
新冠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經濟發展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加。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包括數字經濟在內的發展“新動能”不斷顯現,並呈現開放包容特徵,助力全球共同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
2021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增長到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隨着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普及應用,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開展全球合作,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方已與多個國家簽署加強“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文件。
近年來,數字經濟合作成為中非合作重點方向,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數字化轉型,到物聯網、移動金融等新技術應用,全領域合作成果豐碩。中國企業參與了多條連接非洲和歐、亞、美洲大陸海纜工程;與非洲主流運營商合作基本實現非洲電信服務全覆蓋;建設了非洲一半以上無線站點及高速移動寬帶網絡,累計鋪設超過20萬公里光纖,幫助600萬家庭實現寬帶上網,服務超過9億非洲人民。
2016年11月3日,在位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的華為南非信息通信技術創新體驗中心,南非電信與郵政部長奎萊在第一屆華為南非“未來種子”培訓項目啓動儀式上致辭。由南非電信與郵政部篩選的首批10名優秀大學生啓程至中國參加為期兩週的培訓。新華社記者翟健嵐攝
中國還將為非洲援助實施數字經濟項目,建設中非衞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支持建設中非聯合實驗室、夥伴研究所、科技創新合作基地,攜手拓展“絲路電商”合作,切實幫助非洲國家縮小“數字鴻溝”,趕上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步伐。
數字經濟合作也成為推動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增長的新動力。從阿里雲協助打造智能化“榴蓮雲平台”為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種植業者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到中國-東盟智能跨境物流平台提供一站式智能跨境物流服務,再到電商網紅主播“在線吆喝”……數字經濟促進了雙邊經貿合作的提質升級,為當地產業升級及民生改善發揮重要作用。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東盟與中國貿易仍保持繁榮。
綠色創新:促國富民豐
在中國清潔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中國的相關技術和經驗也在助力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為當地發展注入持久的綠色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中方注重“依國開方”,因地制宜幫助當地經濟朝着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由哈薩克斯坦和中國企業合資建設的扎納塔斯風電項目是中外清潔能源合作的一個縮影。扎納塔斯是哈薩克斯坦南部的一座城市。在哈薩克語中,“扎納塔斯”是新石頭的意思,這座城市因磷礦石而興,又因礦產工業沒落而衰。如今,風電賦予扎納塔斯新的生命力。
這是2021年5月24日在哈薩克斯坦扎納塔斯拍攝的風電場的風機。新華社發(奧斯潘諾夫攝)
距離市區不到10公里的這一中亞最大風電項目每年可發電約3.5億千瓦時,能滿足100萬個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大大緩解哈南部地區缺電現狀。相比同等容量的火力發電,風電場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1萬噸,並減少大量温室氣體和灰渣排放。
“扎納塔斯是幸運的。這個僅有約2萬人的絲路沿線小城,如今趕上新能源發展的浪潮,居民有了新工作,財政有了新税收,城市也就有了新生命。”扎納塔斯風電項目哈方投資方維索爾投資公司管理合夥人阿爾馬斯·丘金説。
肯尼亞東北部加里薩郡地處乾旱炎熱的沙漠地帶,中企在這裏承建了一座光伏發電站,年均發電量超過7600萬千瓦時,可滿足約7萬户家庭38萬人用電需求,不僅讓當地居民擺脱了缺電困擾,還極大促進了當地工商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這是2019年12月13日拍攝的肯尼亞加里薩50兆瓦光伏發電站太陽能電池板。中企承建的東非最大光伏電站肯尼亞加里薩50兆瓦光伏發電站當日正式投入運營。新華社記者謝晗攝
如今在肯尼亞,不僅是光伏發電,中國製造的太陽能燈、太陽能熱水器等產品也深得當地居民喜愛。肯尼亞國際關係問題專家卡文斯·阿德希爾認為,得益於中國推動的資本流動、技術和知識轉移,非洲大陸實現碳中和的進程正在加快。
在20多個歐洲國家,比亞迪純電動客車累計已為當地減少7萬多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東盟、南亞、西亞、東歐、非洲等地區,基於北斗系統的土地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成功實施。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月發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6.95萬件,同比增長0.9%,連續第三年位居申請量排行榜首位。共有13家中國企業進入了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人排行榜前50位。
璀璨星河中,“天問”探火、“羲和”探日、“神舟”與“天和”對接;廣袤大海里,“海鬥一號”成功實現萬米下潛和科考應用;杳杳冥冥間,“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實現量子優越性……中國科技在多個領域不斷探索前行。
寰球同涼熱,人類共命運。“創新中國”將與全球分享更多的新“寶藏”,給更多國家帶來共同發展的新動能。(參與記者:王鍾毅、汪平、陳家寶、郭鑫惠、黎華玲、白林、張繼業、陳昊佺、朱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