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傳統七座SUV市場始終對標漢蘭達一樣,當下的新能源市場中大多以特斯拉為標杆,不論是車型定位還是銷量數據。特斯拉的魔力,還在於隨之水漲船高的企業市值,目前它已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傳統車企聯手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
通用和本田,兩個燃油時代的傳統巨頭,早在2020年就曾發表聲明,將在北美成立戰略聯盟,並計劃共同開發汽油發動機和SUV、共享整車平台、聯合採購。電動化浪潮席捲下,二者的合作範圍也開始進一步擴大。
日前,本田和通用聯合宣佈,將深化合作關係,基於一個新的聯合平台開發一系列平價電動汽車,包括使用通用的Ultium電池技術生產緊湊型跨界車。雙方預計新車型銷售單價有望低於3萬美元,遠低於特斯拉入門車型4.699萬美元的售價,於2027年以後在全球發售。
雙方此前已經在電氣化方面展開合作,包括電池模組、氫燃料電池、以及智聯車機等領域。兩家公司同時也是電動自動駕駛汽車公司Cruise Origin的投資方。
有意思的是,二者在國內的轉型步伐相對其他巨頭來説是相對緩慢的。這次牽手將目標瞄準更加經濟實惠的車型,是否能在五年後順利佔領市場,攫取電動化的紅利呢?
五年後的平價電動車會晚嗎?
毫無疑問,目前特斯拉依然是新能源的領頭羊。2021年全球新能源銷量排行中,特斯拉以14%的市場份額名列第一;大眾以12%佔比緊隨其後;上汽集團(包括上汽,通用和五菱)位居第三,市場份額為11%;第四、第五位分別是比亞迪和Stellantis,各佔據9%和6%的市場份額。
具體到車型,特斯拉 Model 3 全年銷量超 50 萬輛,妥妥的冠軍。位列第二的是宏光 MINI EV,全年累計銷量426452 輛;特斯拉 Model Y 則以全年銷量超過 41 萬輛成績排名第三。緊隨其後的分別是大眾 ID.4、比亞迪秦 PLUS DM-i、理想 ONE、比亞迪漢 EV、比亞迪宋 Pro / PLUS DM-i、長安奔奔 E-star、大眾 ID.3。
國內的車型銷量排名和全球幾乎保持了一致軌跡,宏光 MINI EV和特斯拉系列依然是國內的前三甲。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上,通用和本田都沒有進到前五名。
目前通用在國內共有3款車型在售。分別為別克微藍6、別克微藍7和雪佛蘭暢巡,定價16至22萬元人民幣;本田則有兩款,分別為廣汽本田的VE-1和東風本田的X-NV。
按照規劃,通用和本田牽手生產的電動車銷售單價有望低於3萬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大概低於19萬。價格區間和通用本田目前的純電產品有着大部分重疊。
這一市場的熱銷產品,目前主要以比亞迪系列為主。當DM-I技術逐漸全部到位後,釋放的市場效應不可小覷。主打30萬級中高端市場的特斯拉和主打7萬以下的親民路線的五菱,分別代表了市場價格的兩端。
在瞬息萬變的新能源市場,五年的時間依然漫長。屆時如果原材料價格上漲、芯片短缺、供應鏈不足等問題逐漸緩解,更多車企技術實力開始顯現,通用和本田進入市場的步伐仍然需要加快。
抱團取暖,各取所需
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高達650萬輛,佔乘用車總銷量的9%,同比增長高達109%。巨大的市場潛力也讓各大巨頭加快了轉型步伐,其中又以中國市場為重要支點。
目前通用和本田在國內的新能源市場表現並沒有預想中的順利。通用旗下銷量最高的新能源車型別克微藍6去年全年銷量22843輛。本田的兩款新能源車型銷量表現平平。
對於急需入局的二者來説,需要一款車來打開市場。面對合作的新車型,三部敏宏表示,“本田和通用在技術上的成功合作,將推動電動汽車銷量的大幅增長。”
本田旗下本來有一款純電小車Honda e,撇開高達20多萬的售價不説。除了本田積累的三電技術成果外,智能化和本土化優勢很難和國內的蔚小理匹敵。加上新入局的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未來誰能在該市場始終保持先發優勢,依然是個謎。
與此同時,雪佛蘭Bolt車系早已憑藉親民價格在市場形成產品優勢。此外通用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實力仍在持續輸出。此前發佈的電氣化戰略中,核心分別是Ultium電池、模塊化的驅動系統和全新一代電動車平台。
專屬的電動車平台是轉型中很加分的選項,也是本田所看重但自身所不具備的條件。二者合作之後,藉助通用汽車第三代電動車平台,能更好地賦能本田轉型。
站在本田這邊,通用的關鍵詞是技術。那麼到了通用這裏,本田的關鍵詞就是成本。在成本管控上有着先天優勢的本田,也會推動通用更好地降低成本。
省錢優勢同樣體現在通用化平台上。通用推出的BEV 3平台和大眾MEB、奔馳MEA等傳統廠商的純電動平台一樣,具備了多車型、高零件通用性等能力,在效率和成本方面會有較好的控制。雙方可以通過大量採購某些零部件和原材料來節省成本。
鍾述
抱團取暖,各取所需的做法,通用本田的牽手不是個例。從早期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到如今的大眾-福特,奔馳-寶馬,比亞迪-豐田,電動化時代加速了車企間的合作速度。燃油車年代通過合作享有的規模經濟效益,同樣適用於新能源時期。於通用本田二者來説,瞄準平價電動車市場,有一定的底氣支撐。屆時是否能有預期中的市場表現,仍有待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