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春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是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筆下對故鄉的思念與對祖國統一的盼望,也是無數兩岸兒女的心聲。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記者採訪了幾位往返於大陸和台灣的台胞,從他們的鄉土記憶和大陸生活中,體味他們對兩岸交流和中秋習俗的感悟。“明月何曾照兩鄉”,儘管每年“去哪過節”這道選擇題的答案不同,但不論身在何處,思念不變,團圓不變。
嘉明:我的身份證家庭住址是廣東
除了隱隱的口音外,嘉明身上已經幾乎沒有了台灣人的痕跡。
他用簡體字,微信認證的地區是“海南三亞”,身份證上的地址是“廣東”,就連飲食習慣都已經跟從前大相徑庭:愛辛辣,重口味。
他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客家人,2006年來到廣東東莞,在大陸的16年中,他在這裏工作、成家、定居,有了可愛的女兒,也找到了興趣所在的事業。對於他來説,大陸已經是故鄉,台灣,才是鄉愁。
“當時來大陸就是因為這裏的工作機會多。”嘉明説,來到大陸的第一站是廣東東莞。當時自己跟着親戚一起來到這裏,隨後的十六年裏,輾轉過很多城市,也換了多種職業,但從來沒想過要回到台灣。
在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後,選定了麗江作為自己的家。
“麗江非常美,我跟我太太在麗江開民宿,我們在那裏生活了12年。”太太是“川妹子”,愛吃辣,朝夕相伴的日子裏,嘉明也從清淡飲食的客家口味,變成了無辣不歡的“重口味”。
日月潭
“大陸的工作機會很多,年輕人在這裏,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很容易,而且有很多的城市可以選擇。”對於大陸的創業和就業環境,嘉明頻頻“點贊”,“大陸藴藏着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我能體會到大陸環境的開放和包容,也能感受到大陸對台灣居民的善意幫助和支持。不僅我在大陸,我的兄弟姐妹們也都想來大陸工作。”嘉明告訴記者,自己和太太都非常喜歡旅行,在到三亞旅行的時候,被這裏的美景和氣候深深吸引,“我們前幾年把民宿搬到了三亞。因為我非常喜歡大海,這裏真的太漂亮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太太一起開客棧,接待五湖四海的朋友,為女兒養一隻大尾巴的貓——這就是嘉明現在的生活。
“我以前是很喜歡流浪的一個人,感覺從來不安定。但是在這裏,我有了家的感覺,心裏也無比的平和安定。”嘉明説,台灣是其血緣意義上的家,而三亞是他打拼的新家。日久他鄉是故鄉,家人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台灣的家人讓自己牽掛,“但這裏才是我的家。”
志維:讓女兒回大陸讀書
去過台北的人都知道,在台北,很容易就會發現大陸的城市元素——
展開台北的地圖,以中山路為縱軸、忠孝路為橫軸畫一幅座標圖,西南部有成都路、貴陽路和柳州路,而東北角有吉林路、遼寧路和長春路。此外,寧波路和紹興路也相距不遠。換言之,我們面前擺放的是一幅迷你版的中國地圖,街道名稱顯示着對祖國大陸的深深依戀,每條大街小巷都像是連接着祖國母親的臍帶。
地圖上的街道終究只是一個個符號,只有親身來到大陸的人才會發現,這些在台灣的街道名字,在大陸其實是一座座讓人感到温暖的城市。
“我在大陸走過了100多座城市,我最喜歡的城市是北京和蘇州。”早在2005年,台灣人陳志維就來到了大陸工作,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不停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出差,走過了千山萬水,陳志維始終覺得北京和蘇州是他最喜歡的城市。
台北101大廈俯瞰
“北京非常恢宏,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北京已經成了我的第二故鄉。”陳志維説,他現在就在蘇州居住,蘇州的一切都很精緻美麗,氣候也非常温和,就連蘇州話自己都覺得很好聽,“我太太和孩子現在在山西我岳父岳母那裏,我想明年會把他們接來在蘇州安家。”
在大陸生活得近20年裏,陳志維見證了大陸的飛速發展和惠及台胞措施的不斷出台。在北京結婚後,回台灣過中秋的次數越來越少,但他對家鄉過節的濃厚氛圍仍印象深刻。
“在台灣過節特別熱鬧,大家一起吃烤肉、吃柚子。”陳志維説,台灣十分重視中秋節,在那一天整個家族都要團聚。台灣人過中秋的重頭戲是烤肉。不論是在自家院子還是街頭巷尾,人們都會擺上桌子,生好爐子,在熱熱鬧鬧一起動手的燒烤過程中與家人共享團聚的幸福。
有意思的是,陳志維告訴記者,對於台灣來説,中秋節吃烤肉也算不上習俗,究其根源也不過只有20多年的歷史。
“説起來很有意思,以前台灣中秋節也不吃烤肉,就跟大陸一樣,大家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吃月餅賞月亮,吃烤肉的風俗是源自一個廣告。”陳志維説,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有個萬家香醬油品牌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每到了中秋節就瘋狂播送,有“洗腦”的效果。不僅如此,因為烤肉涉及的材料很多,一到中秋節超市就推出各種烤肉的宣傳,加深了大家對“中秋節要吃烤肉”的印象。在鋪天蓋地的營銷下,台灣人不知不覺把烤肉當成中秋節最重要的活動。
烤肉成為台灣中秋闔家聚餐的一個環節
“就像是大陸的雙十一購物節一樣,吃烤肉也屬於商家宣傳造出來的活動。”對於中秋節來説,這是團圓的節日,而烤肉現場是“廚房”與“飯廳”的合體,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更容易聯結起彼此的情感。
因為疫情的原因,他減少了回台灣的次數,生活的重心已經完全傾斜到大陸,但往返於兩岸的時光,也印證着兩岸融合發展、割捨不斷的情緣。
“我長期生活在大陸,沒有覺得台胞的身份有什麼不便利。相反,大陸對台胞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在大陸發展也越來越順利。”陳志維説。
如其所言。從20世紀80年代末第一批台商輾轉來到大陸投資,到今天的數百萬台胞在大陸生活、工作、求學。大陸對於台灣同胞來説,意味着廣闊的舞台和充滿希望的熱土。
“我女兒出生後,我太太曾經陪着孩子回台灣的國際學校讀書,想要打好語言基礎,但是讀完一年級後,我們還是選擇讓孩子回到大陸來唸書。”陳志維説,讓孩子轉學到大陸,更多是考慮到孩子未來的發展,“我希望她的同學圈、朋友圈都在大陸,這樣對她未來的發展都有幫助。”
美慧:月餅都是一個餡的
距離中秋節還有一週的時候,美慧就在家裏開始準備烤肉的食材。
牛羊肉、各種蔬菜、烤肉醬、木炭……美慧是台灣桃園人,在疫情之前,因為工作經常往返於大陸和台灣之間,對兩邊的過節習俗都有一些瞭解。
“其實兩邊過中秋節習俗差不多,只不過在台灣多了一項烤肉。”美慧説,在台灣,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吃烤肉的習俗。到了晚上,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在自家的庭院、陽台,甚至是路兩邊、河旁一起烤肉,煙火裏頭話家常,既是過節,也是聚會。
“過節就是家人親戚一起聚會的日子,在台灣也是這樣。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想吃什麼東西都可以隨時吃到,不用非得等到過節。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過節這一天聚在一起,才顯得比較有過節的氣氛。”美慧家裏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孩子已經開始工作。平時孩子們工作學習都很忙,自己也忙於工作,一家人共同一起聚會的機會其實不算很多。烤肉從準備食材、生火到燒烤,烤肉的時間很長,可以促進家人間的情感交流。
除了烤肉,台灣的中秋節還要吃柚子。柚和“祐”諧音,吃柚子也算是求個“好彩頭”。“中秋前後剛好是柚子成熟的時期,柚子可以解膩,與烤肉是再好不過的搭配。”美慧説,中秋月圓之際,一家人圍聚爐火旁,吃着烤肉,嘮着家常,煙氣嫋嫋,正是團圓的生動寫照。
阿里山
“現在過節的氛圍其實都淡了。年輕人都在忙,過節也經常選擇不回家,跟朋友一起聚會等。”美慧説,在台灣中秋節也有三天的公休假期,不管過節的形式怎麼樣,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的習俗一直都保留着,“月餅的餡料跟大陸沿海地區味道差不多,雙黃蓮蓉月餅、五仁月餅、豆沙月餅最常見,這幾年冰皮月餅這種新式月餅也挺受歡迎。”
不管在台灣還是在大陸,一樣明亮的月亮,同樣味道月餅,這是源遠流長,亙古未變的中秋團圓滋味。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