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要從娃娃抓起”,這是無數父母的心聲,為了這一目標,很多家長從孩子幼兒園起,就張羅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爭取讓孩子踏上人生之帆。
但曾國藩認為,
兒女未來是否有出息,其實與成績無關
。他作為晚清時期的名臣,用
6字箴言
養育自己的子孫後代,並助力他們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也點醒了無數的糊塗父母
。
一、“勤到深處便是成”
如果説勤字是個抽象詞語,那曾國藩本人就是勤的外在表現。作為天資並不聰穎的他,擁有如此之成就,和他的勤奮是分不開的。
在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寫道:在曾國藩臨終的前一天,還在寫日記、讀書、反思、會友人。
如果説寫日記能夠堅持一兩年也許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堅持一輩子的人,那他的勤奮可想而知。所以説,勤奮是每個成功之人的必備條件。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天資聰穎,但卻忘了,人具有可塑性,沒有人能夠單靠天賦“成功”一輩子,沒有勤奮的支撐,終將會崩塌。
二、“百善孝為先”
有出息的孩子往往是懂得感恩的人,他們不會把所有的成功歸功於自己,而是將責任留給自己,把功勞分給家人。
而我們在日常處事的過程中,如果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那一定會看這個人是否孝順,如果一個人連感恩都做不到,那又如何能真心實意地相處呢?
三、“節儉乃富裕之源”
節儉不等於吝嗇,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奢華的生活,選擇購買自己經濟無法承受的物品,最終導致欠了很多外債,無力償還,這便是一種不節儉的生活。
節儉是告訴我們,不要盲目消費,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把生活節奏變得規律且豐富,就像人們所説的那樣:你有多自律,就有多成功。
四、“仁者,身名並全”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高度的同理心,也是一種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心態。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如果真正懂得了仁義,那麼他本身首先得先“站”起來,有所成就,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要去成就他人,幫助他人,這便是仁義的最高境界。
五、“世上無難事,有恆乃成功”
曾國藩的成功來之不易,為了能讓自己的後代有出息,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無論是在外地為官,還是在家為事,他時刻告誡子女:恆是做事的標準。
這不是曾國藩嘴上説説而已,而是踐行出來的結果,他每天讀書10頁,練習寫字,而這兩種習慣,他從23歲一直堅持到了臨終的前一天。這樣深厚的積累和付出,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
六、“謙遜是進步之泉”
人們知道的東西越多,就越會覺得自己很無知,而謙遜則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因為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我們需要聽取外界的聲音,從而不斷更正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更多可能性。
這六字箴言是曾國藩留給自己後代的,也是對那些糊塗父母的一個提醒,身為父母,不該只在乎孩子的成績,因為這不能決定他的未來。
孩子是否有出息,有很多因素在其中,走向社會之後,考試成績就會變得無足輕重,畢竟公司看的不是成績,而是實力和人品。
而作為家長,應該更多地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讓他們建立完整的人格,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教育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