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被燒燬背後,商業化埋下的隱患

傳統智慧漸漸失去作用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村落”被燒燬讓原始村落保護問題再度成為焦點。2021年2月14日17時,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村老寨發生火災,村寨幾乎全部被燒燬。

2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佈通報稱,翁丁寨起火後恰遇當地大風,出現跳火情形,引起火勢迅速向四周擴散,明火於當日23時15分被撲滅。

據瞭解,此次火災共燒燬房屋104間,其中包括寨門2個、廁所4間,無人員傷亡。當地政府和消防救援部隊正在調查火災原因,評估火災損失,雲南省正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古村落和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改工作。

近年來,翁丁村式的慘劇在雲貴等地屢有發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西南地區傳統村落火災多發和近年來的商業化不無關係,商業化導致村寨的原始居民大多外居,村寨空心化,發生火情後難以及時撲救。

雲南大學教授尹紹亭稱,其對翁丁村發生火災並不感到意外。他認為村寨安裝消防樁而不通水,村民絕大部分被遷移到數里之外居住,老房常無人看管都是給翁丁村火災埋下的隱患。

商業化的隱患

翁丁村老寨是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築風格的原生態村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寨主要由寨門、寨樁、神林、圖騰柱、薩拉房、祭祀房、木鼓房、剽牛樁和“幹欄式”民居建築等組成,建築材料為當地取材的木、竹和茅草等。

2020年,翁丁村老寨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在近年來雲南省原始村落“草頂改瓦頂”的建設中,翁丁村被保留下來,仍然維持最原始的佤族建築風貌,成為雲南的熱門旅行地,受到資本的追捧。

“‘最後一個原始村落’成了旅遊賣點,實際上,翁丁村已經不是保存很好的文化事項了。”孫華直言商業化是翁丁火災發生的原因之一。商業化的同時也造成了村落的空心化,不少村寨由於種種原因,年輕人離開村寨造成空心化,消防缺乏應有的人力,鄉村基層社會組織渙散,傳統的自組織幾近於無,他組織又不夠得力,發生火災難以應急響應。

而西南地區傳統村落火災多發,還有眾多基本因素:村落建築材料大量使用木材,容易失火,且一旦蔓延就難以撲救;村寨內部可能引發失火的火源增多,不僅傳統火塘在繼續使用,又新增了電氣等火源,一旦疏於防範,就容易失火;消防資源和設施缺乏,消防用水難以保障,消防器材老舊,且缺乏經常性的演練,難以有效防滅火災。

孫華透露,由於宅基地權利固化,村民見縫插針建房,村寨房屋組團、住宅密度和房屋體量都不斷增大,傳統的防火隔離帶基本消失。

“盲目發展鄉村旅遊,村寨流動人口增多,如果抽煙等行為禁止不力,就容易導致失火。”孫華説,傳統文化的保護至今仍是難題,需要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傳統智慧和現代消防

雲南大學教授尹紹亭認為,翁丁村存在400多年沒有遭受大規模火災是因其傳統防火智慧在起作用,而現在這種傳統智慧在漸漸失去作用。

尹紹亭表示,翁丁村的火災有形式主義之嫌,村寨裏安裝了消防樁但是沒有通水,而從異地趕到的消防車也無法發揮作用,村民被外遷後,村寨中的老房實際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滅火器形同虛設。

“日前看了翁丁火災始發錄像,失火點從冒煙到火苗竄出屋頂,足有5、6分鐘的時間,如果傳統‘竹筒滅火’消防之法尚存,那絕對不會釀成如此慘重的災難。”尹紹亭介紹,據佤族研究專家楊兆麟研究員2000年的調查記錄,翁丁每家住屋的屋面上,都安置着一把三米多長的竹梯,竹梯頂上懸掛着一個裝滿水的大竹筒,竹筒正對火塘位置,一旦發生火災,主人便迅速爬上竹梯,把屋頂草排掀開,將竹筒倒向火塘,迅速滅火。

在近年來的報道中,翁丁村曾進行多次滅火演練。

滄源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發佈文章稱,2020年12月16日,滄源佤族自治縣在翁丁村進行“翁丁原始部落”滅火救援應急演練。

演練模擬部落內因遊客亂丟煙頭,導致一房屋起火,火勢迅速蔓延的情況。

文中稱,險情發生後,翁丁村村民委員會立即組織村民及專職消防隊自救,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進行現場災害監測評估、輿情管控等應急處置工作。整個演練組織嚴密,各個環節有條不紊,達到預期效果。

翁丁村火災發生後,雲南省文化和旅遊、文物、應急管理等部門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趕赴現場,指導事故處置工作。

國家文化局通報中稱,翁丁村火災事故教訓深刻,該局將實施重點跟蹤督辦,儘快查明火災原因,依法依規嚴肅追責問責。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被燒燬背後,商業化埋下的隱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