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吃光”傳言是真的嗎,核磁共振、X光、CT檢查到底怎麼選?

輻射“吃光”傳言是真的嗎,核磁共振、X光、CT檢查到底怎麼選?

“今天,醫生叫我去拍X光片。”“什麼?現在都拍CT了,誰還拍X光片?”“是嗎?聽説是核磁共振最準!”……臨牀上,患者常有這樣的對話,對X光片、CT、核磁共振“似懂非懂”。

“放射三兄弟”到底哪個更能“看透”你?它們分別適合什麼疾病?對身體可能帶來輻射傷害這一説、怎麼看?一文讓你“看透”當前放射科的主要檢查手段。

X光片輻射劑量很小、沿用至今

説X光片,得回到127年前的11月,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在他簡陋的實驗室內發現了一種未知的現象,而後的幾個星期他在實驗室廢寢忘食,成功説服他的夫人充當實驗對象,並記錄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X光片,由於當時這束光充滿了未知神秘感,倫琴便將其命名為X射線。正是因為這一偉大的發現,為日後的醫學影像診療奠定了基礎。1895年11月8日更被定為“國際放射日”,以紀念這一劃時代的發現。

X光是一種不可見的光束,它的波長非常短,是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之間的電磁輻射。同時,它的穿透能力非常強,由於人體不同組織結構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異,X光在穿過人體時被不同程度地吸收,穿透人體後具有不同衰減信息的X光通過一系列顯影技術,最終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照片。

X光片、CT經常被放在一起説,它們有共性,也有區別。兩者在成像原理上具有共通性,都是利用X射線的穿透作用,通過組織密度、厚度不同的人體後,形成輻射線衰減強度不同的黑白影像。但兩者也有明顯區別:

第一,設備外觀及操作上的區別。X光片更類似於去照相館照相,先幫助患者進行檢查部位的標準擺放,然後利用X線球管(大型照相機)進行拍攝,萬事俱備後按下快門按鈕,1秒內便可成像。CT設備從外觀上來看像是一個大型的甜甜圈,“照相師傅”需在協助患者躺上檢查牀後,進入操作間,為患者進行CT掃描。

第二,成像方式的區別。X光片的影像是一幅二維重疊的影像,一次拍攝可獲得某一方位的照片信息,相對比較片面,它類似於整體地去觀察一塊未切開的吐司麪包,內部結構無法顯示清晰。而CT的影像是由一系列斷層圖像構成,它相當於把組織結構一層一層地剖析開來,清楚並逐一地去顯示人體內部更多的細節和結構,分辨率遠勝於X光片。最關鍵的是,CT還可以針對病灶做很多個性化的後期重建處理,從內到外、從各個方位來發現和觀察病灶。

第三,目前X光片攝影已經安全、成熟地應用在兒童骨齡的輔助診斷中,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輻射影響,X光片的輻射劑量非常小。還有一般像因外傷來醫院骨科就診的患者,醫生會綜合X光片和CT的優劣,通常會首選X光片的檢查,在X光片不能明確的病變或者發現可疑的病變又不能確診時,會再建議給予CT檢查作為加強輔助。

胸部CT憑啥成為當下主要體檢項目

簡單介紹了X光片和CT檢查的區別,進而談談當前大眾比較關心的另一個問題——胸部CT為何能成為當下主要的體檢項目?

相信很多人去過醫療機構做體檢,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進行管理監測。有人會有“現在的胸片都是躺着拍了,以前好像都是站着拍的”之類的閒聊。站着拍的其實就是X光片,躺着拍的是胸部CT。

胸部在CT成像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器官,肺內含有大量氣體,氣體對X線的衰減微乎其微,結合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成像原理可知氣體和周圍軟組織、骨組織的密度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對X線的衰減差異大,因此,CT在胸部檢查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健康中國2030戰略提出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醫學影像設備的迅速發展為戰略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人羣中肺小結節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早篩、早診對患者的健康管理、預後生存率都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胸部CT檢查從患者的檢查前準備,到掃描完成,僅需三至四分鐘,速度非常之快,可以滿足日常較大的需求量。“高效、快速”也是其成為當下主要體檢項目的一大原因。

此外,更重要的是,目前CT的斷層圖像可以做到1mm的超薄層。這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微小結節的檢出率,醫生還可以根據不同病變情況對圖像進行特殊處理,定製個性化方案,“從內到外變着花樣看”。我們可以把CT看作是一台超高清的相機,利用高端技術去捕獲高清的圖像細節,做出精準判斷。

對胸部CT而言,它還擁有自己的一個“專屬濾鏡”,專業稱為“肺窗”,我們可以理解為用來重點觀察肺內情況的濾鏡。這對疾病診治也是很重要的。

別把核磁共振與X光、CT搞混淆

核磁共振從外觀上看類似於CT,但它的孔徑更深、孔洞更小,會給人體帶來一種壓迫感,這就是有不少人會害怕它的原因之一。它的原理完全區別於X光和CT。我們知道人體是由原子構成,人體內水的含量最多,水又含有氫質子,當人體躺在磁場裏,就會有一部分氫質子和外界磁場的脈衝信號產生“共鳴”,“共鳴”產生的頻率被接收器接收,最後由計算機對微弱的共振信號進行處理,形成黑白對比的影像照片。

要知道,核磁共振無射線傷害,不存在電離輻射,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對需要觀察神經系統、關節、肌肉和脂肪等軟組織,優選MRI。但它的禁忌證也較多,且有些方面不如CT,比如對肺小結節、骨折等的觀察,CT“看更準”。所以,究竟選擇X光、CT還是MRI,需要醫生對症選擇。

此外,我們可以把MRI設備看作是一塊巨大的吸鐵石,電子設備靠近它會失靈,金屬物品靠近它會被瞬間吸附上去,造成“導彈效應”,非常危險。

所以,MRI檢查的安全性一直是醫生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準備MRI檢查時,一定要將病史如實詳盡地告知醫生,聽從專業人員指揮,確保安全檢查。

可見“放射三兄弟”真的親如兄弟,在臨牀實際運用中,X線、CT、MRI並駕齊驅、互為補充,為患者服務。



  作者:宋琦 徐嘉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醫生)

責任編輯:唐聞佳

         圖: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0 字。

轉載請註明: 輻射“吃光”傳言是真的嗎,核磁共振、X光、CT檢查到底怎麼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