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7年時間,這家註冊在徐匯的環保科技公司已經從3個人的小團隊發展到瞭如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談到成功的秘訣,上海思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老總謝陳江説:“這是選擇徐匯的結果。”
圖説:上海思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徐彙區供圖(下同)
“在剛開始創業階段,沒有方向,不知道該去哪裏。”2015年,正打算創業的謝陳江就像個無頭蒼蠅,他告訴記者,好在經過朋友的介紹,來到了位於徐彙區的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上海市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位於欽州路100號,是國家科技部批准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上海國際企業孵化器(IBI)總部單位及亞洲企業孵化協會秘書處單位。
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順利註冊後,謝陳江的團隊依舊困難重重,税務管理、企業管理不規範,人員招聘又四處碰壁。“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會經常在中心開設講座,指導初創公司如何規範化管理。”謝陳江説,“最初,我們連財務怎麼做都不懂,只能外包給記賬代理公司,但在聽完講座後才知道,財務管理對一家公司是如此地重要。”在徐彙區人社局、税務局、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等多方的關心與支持下,公司專門聘用了財務,花了4個月的時間把兩三年的賬目全部重新梳理。“走了很多彎路,好在有徐彙區的協助。”
圖説:公司開會
對於初創企業來説,人員招聘也是一個難題。為此,謝陳江也做了很多努力,通過網站、渠道“撒網式”公開招聘技術人才,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把主要的技術崗位缺位給補上,“小微企業,很難吸引到核心人才、專業人才。”在得知這個情況後,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就忙着聯繫了徐彙區就業促進中心等單位,幫謝陳江出謀劃策,同時對接各個高校、渠道,通過8個月時間,招聘到令謝陳江滿意的專業技術人員。
就這樣,謝陳江的企業慢慢走上了健康的發展道路。同時,包括謝陳江在內的多名員工也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成為了“新上海人”。對於這些,謝陳江的感謝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所有員工,通勤、吃飯、住宿都得到了妥善安排。住宿是員工最大的擔憂,如今他們居住在徐彙區的人才公寓很安心。通過人才引進的講座、政策宣講,員工們對於成為‘新上海人’也有了盼頭。”
受本輪疫情影響,公司也面臨了一些困難,好在各方都給予了關心與幫助。謝陳江告訴記者,自6月以來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就響應政府號召,減免了公司6個月的房租,還幫忙對接銀行貸款,並免除了一半的擔保費用,漕河涇街道營商辦還為公司送來愛心抗疫包。如今,上海思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運營狀態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如到崗員工必須持有72小時核酸陰性報告、每天抗原檢測等,員工到崗率已超過90%,為公司有序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説:智慧環衞企業管理系統
上海思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軟件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長期專注於城市管理細分領域的智慧城管環衞、市政園林、環保水務的綜合解決方案。作為上海市科委重點孵化企業和扶持企業,公司陸續獲得了科技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優勝企業”“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等榮譽。“城市最基礎的數字化管理都離不開我們。”謝陳江告訴記者,公司集研發、設計於一體化,產品主要服務於城市的智慧化城管環衞系統,“保潔員身體健康狀態檢測、垃圾清運的重量、公廁進出人流量、潔淨度、保潔車輛作業規劃、路徑設計……這些都可以通過智慧化系統得以實現。”對於未來,謝陳江説:“吃水不忘挖井人,無論我們公司發展多大、走多久,一定還是留在徐匯。”同時,他也告訴記者,今年他已經成功地引薦了一家醫療企業來到徐彙區,至年末,一家2020年利税800多萬的智慧樓宇公司也將在他的推薦下紮根徐匯。
據瞭解,為全面提升企業活躍度,徐彙區全方位助力各類人才創業,多角度助推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僅2020年,就累計輔導了119家企業,扶持14家中小企業完成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扶持資金總計達560萬元。
通訊員 奚亮 新民晚報記者 袁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