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1日電(記者 奚金燕)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隨着數字經濟的興起,種草博主、網絡寫手、帶貨主播等崗位已逐漸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新選擇。
逐浪時代的“Z世代”,從興趣出發,把熱愛做成事業,奔赴星辰大海。他們是“靈活就業”人員,是不被定義的年輕人。在沒有職場內卷和職業焦慮的狀態中,他們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職業認同?面臨哪些困境?又帶來了哪些新的啓示?
主動擇業 靈活創造
近年來,新經濟蓬勃發展,各種新型就業形態不斷湧現,外賣員、快遞員、網紅主播、網約車司機等職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發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短期、臨時、批量的“靈活就業”模式應運而生。
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後,“靈活就業”行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如何界定“靈活就業”的概念?這個羣體具有哪些特徵?
據瞭解,“靈活就業”一般指自僱的、臨時性的或非正規的就業模式。據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介紹,浙江省的“靈活就業”人數大概在1100萬左右,佔該省就業人數的28%。
楊建華表示,“靈活就業”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靈活就業”人員,包含擺地攤的小商販、家政清潔工等;另一種新興的“靈活就業”人員,如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與互聯網經濟息息相關的崗位。就業者也以“95後”“00後”為主,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創造性,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響應並進行改變。
一台手機,一塊INS風的背景布,一個帶補光燈和360度旋轉雲台的單機位三腳架,這是新手博主帆帆(化名)的“創業”裝備。
來自重慶的她,經歷五六次的求職碰壁後,在杭州做起了測評類的博主。她語速極快,相當於普通視頻的兩倍速,一個三分鐘的冬季羽絨服“乾貨”測評,她的功課做了足足10頁A4紙,正反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上面用不同顏色的筆做了標註。
網友“頁碼菌”(化名)是一位新媒體從業人員。剛開始,她做過寵物博主,做過美妝博主,都沒有成功,最終愛看小説的她自己開始寫網絡小説,一般一天能寫6000~7000字,寫完一部會給自己放假一段時間。
顯而易見,數字技術構建新的產業生態,形成更強大的創新活力,也吸引了大批大學畢業生躬身入局,尋找到一份更加鮮活、有趣、彈性、靈活的工作。
始於熱愛 忠於選擇
自由、熱愛、夢想,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反覆聽到的三個詞。
網友“毛毛魚”(化名)曾在一家國企實習,在即將轉正的時候,他放棄了這份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的工作,做起了電影解説主播。他説:“這是我真正熱愛的工作,電影教會我的,比生活多得多。”
他從大一就開始把自己看過的電影,以短視頻解讀的方式,傳到各大平台。儘管他有數十萬的粉絲,父母仍然不認為這是一份“正經”的工作。畢業後,他嘗試與父母和解,進入一家大型國企實習,但最終他還是希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和網友“毛毛魚”不同,主播“三個果果”(化名)在杭州唸完大學後,回到老家開了助農直播,把家鄉的新鮮水果和當地的特產進行重新包裝,以直播的方式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家鄉。
她的舉動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這也是她回家鄉最大的動力和安全感所在。“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同齡人,也可以像我一樣,得到家人的支持,回到老家,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三個果果”説,總有人希望回到家鄉,用新的方式,讓家鄉成為年輕人美好生活的嚮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和他們一樣選擇自由職業的大學畢業生不在少數。目前,中國靈活就業者接近2億人。其中,大學畢業生在其中的佔比持續攀升。而就業的類別,也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細分。
政府給力 政策發力
“靈活就業”成了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但也面臨一些困境。
楊建華告訴記者,“靈活就業”人員的特點是“一高三低”,“一高”是指高風險,“靈活就業”人員由於沒有跟任何單位機構簽訂勞動合同,一旦出現勞動糾紛,或受傷、生育等情況,就沒有保障,需要自擔風險。“三低”是指低學歷、低收入、低保障。
楊建華認為,人社部門可以為低學歷的“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
記者注意到,大部分“靈活就業”人員每月收入不穩定,一般按照接單或項目來分配薪酬,很容易產生工資糾紛等問題。楊建華建議,立法部門應把“靈活就業”看作是一個就業的重要的部分,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促進和保障“靈活就業”行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此外,楊建華還建議人社部門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各項權益保障制度,如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促進靈活就業規範運作,同時也確保“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障。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從推動新職業發佈和應用、開展針對性培訓、優化人力資源服務、維護勞動保障權益、加大對困難靈活就業人員幫扶力度等方面,明確加強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
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響應貫徹,開啓了用工模式的改革。浙江也推出11條扶持政策支持“靈活就業”,為靈活就業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為從業者吃下一顆“定心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