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媒體:防控野豬之害也不是要趕盡殺絕

由 湯生 發佈於 綜合

   ■ 鄧海建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發佈了《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引發社會關注的是,2000年發佈的“三有”動物名錄中曾包括在內的野豬,在新發布的名錄徵求意見稿中被刪除了。

   被保護了21年的野豬,終於從“三有”名錄中出局了。公開報道顯示,野豬目前已成為中國致害範圍最廣、造成損失最嚴重的野生動物。因為有法律保護,結果呢,“豬可以搶糧,人卻不能傷豬”。更要命的是,每隻野豬幾乎都是“戰鬥豬”,民間早有“打老虎要有豹子膽、打野豬要備棺材板”的説法。

   “三有”動物名錄,意在保護與關注。環顧野豬在國內“縱橫四海”的光榮歷史,當務之急不是保護,而是防控危害、降低損失。一則,野豬之禍,不勝枚舉。比如今年11月24日,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一對夫婦因獵殺野豬被判緩刑引發關注。“我實在是沒辦法了,野豬把我100多畝地吃得70畝都要絕收了”,被告人吳某向法庭這樣陳述。人豬矛盾,越發無解。

   二則,野豬之量,觸目驚心。有數據稱,我國野豬總數早已突破100萬頭。以致其在不少地方氾濫成災,不僅“胡吃海喝”,乃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破壞了地方生態系統的平衡。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個動態平衡的體系。動物過少要保護,過多為害也要控制——這是最基本的辯證法,也是常識化的方法論。在這個問題上,政策法規應該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而不能因循守舊或者刻舟求劍。“三有”動物名錄將野豬調整出局,體現的恰恰是這個樸素的道理。這些年,退耕還林、天然林防護工程等為野豬生存發展創設了好的環境,這是可圈可點的生態成績。而今,防控野豬之害,自然也不是要對野豬趕盡殺絕:説到底,還是要把握好防控與保護的度,讓人與野豬、野豬與自然和諧共生。

   野豬雖然被“降級除名”,本質上還是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不是可以隨意捕獵和食用的,這個底線,必須恪守。

   (作者系知名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