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博士第一大國謝絕“廢銅爛鐵”

美國喬治城大學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在未來五年內培養理工科博士的人數將大大超越美國,長此以往,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可能會相對減弱。有美國專家認為,這一事實應該為美國敲響警鐘。

早在2008年,教育部門就曾宣佈,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到2020年,我國招收研究生110.66萬人,在學研究生313.96萬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亦不斷擴大,每年已超過10萬人。但數量並不等同於質量。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發表的《中國博士質量調查》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博士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1次,甚至還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與導師交流過。在急功近利、“學歷情結”等思想影響下,高校中有“金本科、銀碩士、廢銅爛鐵是博士”的説法。近年來,我國高校高度重視博士教育,要求嚴把質量關,但總體來看,與歐美髮達國家大學的博士教育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在歐美國家反思博士教育時,我們不能滿足於成為博士教育第一大國,需從重量向重質轉變。

近年來,一些高校清退超期博士,輿論將之解讀為從嚴要求。但事實上,清退的只是學校早已經聯繫不上的博士生。假如我國大學平時有嚴格的考查、評價以及基於考查、評價結果的淘汰,不合格學生是不可能熬過8年才被清退的。反之,如果有學生在嚴格的考查機制下依然被允許在學校攻讀8年博士,表明他不是自身不努力,而是在“十年磨一劍”。在歐美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時間,超過這一時間者也大有人在。攻讀博士學位,並不要求“趕工期”,而應高度重視質量。

去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嚴格規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要嚴格把關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寫作發表、學術水平和學術規範性。要完善和落實研究生分流退出機制,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養方案進行分流退出。這就要求完善導師制,明確導師職責,引導導師投入精力對博士生進行精細化培養。

博士生培養還存在“土”與“洋”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有留學經歷人員在“兩院”院士中佔80.49%,在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中佔77.61%,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學研究基地主任中佔71.65%。但一些學界人士認為,這其中也存在按學歷評價人才的問題,高校、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使用、晉升中,給了海歸人才更多的機會。海歸人才任職更重要的教育管理、學術管理崗位後,會在人才評價中繼續傾向於重視海外學歷。有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在讀博士生,為未來前景着想,會選擇出國讀博士。近年來,由於在學校評估中,有海外博士學位教師比例是一項重要指標,有高校還組織教師去海外高校“速成”博士。隨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需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在評價人才時,需破除唯名校論,唯洋學歷論,重視人才本身的能力。(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6 字。

轉載請註明: 熊丙奇:博士第一大國謝絕“廢銅爛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