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防疫延續伍連德的經驗

美國《紐約時報》5月20日文章,原題:從中國推廣口罩的醫學先驅身上,我們能吸取何種經驗  1910年末,中國東北發生了一場致命的瘟疫,蔓延到了大城市哈爾濱,數萬人病死。清政府請來了伍連德——當時亞洲最訓練有素的醫生之一。通過屍檢,伍連德發現了鼠疫桿菌,它與在西方引發黑死病的細菌類似。他認為東北的瘟疫是一種呼吸系統疾病,並敦促所有人戴上口罩,尤其是醫護和執法人員。

當局聽取了他的建議,除了要求人們戴口罩,還要求疫區在巡警監督下實施嚴格的封鎖。四個月後,瘟疫結束了。雖然西方國家經常忽視這件事,但在世界歷史上,伍連德被公認為公共衞生的先驅。在20世紀初,這場疫情原本有可能摧毀中國,並傳播到中國之外。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公共衞生專業人員很難讓民眾聽從他們的建議。中國也在疫情暴發之初遭遇了挑戰,但該國從以往的經驗中獲得的系統性記憶幫助扭轉了局面。然而在美國,許多人仍拒絕戴口罩,並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

伍連德被認為發明了用口罩防止呼吸道疾病傳播的方法。這種説法存在爭議。但事實是,伍連德向中國公眾介紹並鼓勵了一種誕生於西方的觀念。他設計的口罩很便宜,而且容易製造。

除了要求人們戴口罩,當時的中國官員還實施嚴格的衞生警戒,這是一種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方法,當時法國當局試圖控制黃熱病的傳播。類似的是,中國在去年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也嚴格限制武漢及周邊地區的交通。

至於伍連德為何能成功説服中國當局控制鼠疫,醫學史學家和公共衞生專家有幾種解釋。醫學史學家説,一個有利因素是,他使口罩的價格變得合理且易於獲得。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懷特稱,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重要支持以幫助公民遵守公共衞生法規的國家,其表現要好於讓民眾“看着辦”的國家。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全球衞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説,伍連德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可能是他被視為權威人士,受到民眾和官員的尊重。

從某種意義上説,拜登總統在應對疫情問題上的首席醫學顧問福奇和伍連德在中國擔任的角色相似。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美國公共衞生領域的著名人物。但是,由於美國人在政治立場上的兩極分化加劇,福奇的建議並不總是被採納。(作者Wudan Ya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8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中國防疫延續伍連德的經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