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觀看了解日本人的“中年困境”
《中年漂流:無法逃離的就業困境》
[日]小林美希著
鄒韻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被日本社會拋下的273萬人,經歷就業冰河期,成為中年自由職業者。他們只因為找不到一份穩定的正式工作,被迫放棄戀愛、婚姻、生育、人際關係、房產,不斷失去一切的人生,看不見夢想和希望……本書以採訪的形式對中年自由職業者的現狀進行了描述,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書摘
(節選一)日本的困境:“一胎過後生育難”
女性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面臨卵巢退化等難以懷孕的情況,也就是説晚婚晚育可能是導致“一胎過後生育難”問題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更加嚴峻的是,僱傭不穩定等經濟因素而導致的“一胎過後生育難”。
上述《2018年夫妻生育意願調查》公佈的結果顯示,“二胎之難”的首要原因是“經濟因素”,回答“經濟因素”的佔所有受訪母親的84%,位列第一。而在針對全職工作的母親的調查中,有57.8%的母親回答“工作因素”,這是由於生育兩個孩子之後再回歸職場會面臨諸多的不利因素。其他理由中佔比較多的還有“照料第一個孩子已經精疲力竭了”(49.1%)、“(看孩子的壓力所導致的)心理因素”(45.0%)、“年齡因素”(43.2%)等。
排名第六的原因是“社會制度因素”(32.2%),這是因為托兒、教育的現狀並不樂觀。可以説,懷孕、生育、育兒期男女雙方的僱傭問題、託兒所問題已經成為“二胎之難”的現實因素,我們不可忽視。
從國家角度而言,如果想讓夫妻生育理想子女數,就需要保證夫妻雙方收入穩定並減少長時間勞動,保證託兒所穩定運營。但事實上,目前的政策還遠遠不夠。
女性的“生育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習慣於把這一問題同人口的減少相提並論,這導致許多人把矛頭指向“不能生育”的女性。
但問題是越來越多的女性“想生而不能生”,換句話説,問題在於難以讓女性“安心生產”的社會現實。有一種説法叫作“機會損失”,意思是無論女性能否選擇生育,因為社會性因素的阻礙而導致女性無法實現某種期望,雖然這種表達有不妥之處,即便如此,對於想提高出生率的日本而言,當下的情況的確讓人感到焦慮。
“一胎過後生育難”問題,同“不孕不育”相比,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也沒有讓人感到緊迫。但對於人口數量不斷減少的日本來説,這種打擊猶如温水煮青蛙,形勢會越來越嚴峻。政府和相關行政部門應當儘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出台相應的解決措施。
▲日劇《人生I字路》劇照
當下特別需要創造的就是讓女性安心工作的勞動環境。的確,女性與男性在許多問題上面臨着同樣的困境,比如許多人即使到中年仍然沒有走出非正式僱傭,轉正的機會也寥寥無幾。另外,相比於男性,女性還要在懷孕、生育期面臨被迫離職的風險,育兒期過後再回歸職場,也會遇到種種壓力和阻力。然而,這些問題往往隱藏在統計數字之下,沒有得到社會的關注和理解。
許多女性生了孩子後就被迫離職。總務省統計局的《就業結構基本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五年間,“由於生產、育兒原因”被迫離開原工作單位的女性,2017年達到102.48萬人,其中調查之時仍處於下崗狀態的有71萬人。並且,這些女性即便重新開始求職,也只能得到非正式僱傭的職位。根據《兼職勞動者綜合實際狀況調查的概況》(2016年),在回答“工作的理由是什麼”這一問題時,17.5%的女性表示工作是“為了維持生活開支,自己的收入是家庭開銷的主要經濟來源”。在這些女性中,36.4%的人回答“工作是維持生計不可或缺的收入來源”。對於許多已婚女性以及有孩子的女性來説,她們也應該算作自由職業者大軍中的一員。
35歲至54歲的女性非正式職員,屬於被扶養對象,因此並未被納入“待就業”的範疇。據《就業結構基本調查》顯示,這一人數在2017年達到了414.32萬人。這也就是女性中年自由職業者這一羣體的總數。
無論是已婚女性還是單身女性,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下面,我將通過採訪來審視女性所面臨的重重困難。
(節選二)依靠捨棄人而達成的經濟是脆弱的
在第三章我已經有所論述,企業業績的增長和穩定的僱傭,這兩者並不衝突。傳統的日本型僱傭模式,設立了從員工角度出發的福利待遇以及自由輕鬆的職場環境。而當下一味追求利益的企業,是否應該重新審視這種“古老”的價值觀呢?
多摩大學名譽校長、日本綜合研究所名譽會長野田一夫先生,在接受我的採訪時這樣説,曾經“至少對於企業經營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理論化或計量化,而是‘有人情味的人際關係’”。野田一夫先生是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等知名企業家的舊友,他的一席話一針見血。
丹羽先生也抱有同樣的想法,並且提出了更為深入的方案:“企業依靠的是人。我們應該捨棄‘非正式’‘正式’這些叫法,所有人都叫‘職員’難道不好嗎?是全職工作還是非全職工作,差異僅此而已,那麼企業就根據員工的工作時間來幫他們加入社會保險,這樣不也是個好辦法嗎?”
丹羽先生的看法是,更輕鬆地工作、更輕鬆地學習,這同生產率的高低息息相關。更為輕鬆地做事,可以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倘若連思考人生的時間都沒有,也就不會有工作的幹勁了。
丹羽先生直言不諱的論斷使我豁然開朗。
▲日劇《人生I字路》劇照
“安倍政權主張的理論是忽視國民的,全部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政治和經濟如果不分開來看,日本將會走向衰落。人會由於接受教育而改變。30 年前,社會流傳‘Japanas NO.1 (譯者注:日本世界第一) ’,這是企業教育給我們的。員工進入公司之後,其後續的教育也十分重要。30 歲、40 歲的非正式職員,只要努力是有可能追趕上的,收入方面自然也會提高。50 歲之前,大家要鼓起勇氣拼一拼。”
改善僱傭質量絕不是簡單的問題。《勞動標準法》《勞動者派遣法》《男女僱傭均等法》等法律的出台,告訴我們當下社會逐漸顯現出了漏洞。然而我認為,只有逐漸完善社會保障、實現一種靈活的工作模式,才能真正解決中年自由職業者問題。因此,《格差調整法案》等各種法律的完備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我希望今後能看到各地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地發展,地方優秀的中小企業和勞動者能夠實現雙贏。正如我在第三章介紹的企業,以日本製造為中心的獨創性的製造行業是日本最值得驕傲的、真正的優勢企業。希望今後這些企業能夠通過技術提升來開拓新的市場,並進一步建立優良的僱傭模式。
我常常想,“依靠捨棄人而達成的經濟是脆弱的”。企業把正式職員轉為非正式,法律放寬了規定,使得非正式職員無法翻身,這些政策都徹底失敗了,它們的失敗是時代給我們的教訓。為了不再重蹈覆轍,重新上演中年自由職業者的悲劇,我們要儘快採取相應措施。
>>作者簡介
小林美希,1975年出生於茨城,勞動經濟記者。株式新聞社、每日新聞社《Economist》的編輯部記者,2007年辭職成為自由記者。主要著作有《紀實·托兒的崩壞》《紀實·看護的實質》《紀實·托兒的格差》(均為巖波新書出版)、《希望丈夫死去的妻子們》(朝日新書)等。
作者:小林美希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