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叫“媽媽”和媽有何不同,背後隱藏孩子4種變化,媽媽要留心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都有着其中所藴含的道理。當孩子平時的一個習慣、一個稱呼有所改變的時候,家長們可別輕視了這個小變化了哦,陪伴孩子進入每一個成長的階段,家長可要仔細觀察!

在我們那個年代,家長都是追求以温飽為主,也就是説,那時候的我們要比現在的孩子更早要求獨立。小時候,在我周邊的同齡人包括我,都很少有人面對母親的時候會叫上一聲“媽媽”,一來是覺得矯情,二來是覺得丟臉。

然而當時同班的一個女孩,卻跟我們不一樣,每每等到學校下課放學的時候,面對來接她回家的媽媽,她都會歡呼地投進母親的懷抱,親暱地喊着“媽媽,媽媽”。如此明目張膽的突兀做法,很快地就招惹起來其他同齡人的閒言碎語。

我相信這些難聽的流言肯定也傳進了那個女孩的耳朵,但是這位女孩還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這個親暱的稱呼,每天對着母親的時候,我們總能看見她所綻放的大大的笑容。

但是,對於我來説,我其實心裏是很羨慕這個小女孩的。她可以無拘無束地依賴自己的媽媽並且向她撒嬌,這樣的表現實際上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也想着學習那個小女孩一樣,也喊自己的母親一聲“媽媽”。

但是我發現,我和媽媽之間的長期相處,實際上已經習慣了保持一種距離。相比起叫“媽媽”,我還是稱自己的母親為“媽”來得自然、合適。

“媽媽”和“媽”,從字面上來看,都是一種對於母親的稱呼,實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媽”相比於疊音來説會更加簡便,但是從感情而言,這種稱呼的變化還省略了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默契與愛。

現在生活條件不同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也漸漸變得溢於言表。與以前不同的是,很多孩子開始把自己的母親稱之為“媽媽”。當有些母親聽到自己的孩子把對自己的稱呼變成“媽”的時候,甚至還會有些不習慣。其實,孩子突然間轉變稱呼的做法,其實暗含着孩子的某些改變。

媽媽和媽僅一字之差,背後卻隱藏孩子4種變化

1.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主見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論是在學習、生活方面,樣樣都要學習,依賴父母給自己指明方向。當孩子面臨選擇障礙或是難題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將求救的信號投給母親,親暱的一聲“媽媽”其實就是向母親討教的一個標誌。

但當孩子的年齡漸漸稍長,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會有“逞能”的表現,有些孩子也會顯得叛逆;其實這些情況都是很正常的表現,因為孩子的心理也在渴望着長大,想借此脱掉身上“不成熟”“小孩”的標籤,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為此,孩子對母親的稱呼實質上也體現了孩子想要證明自己的心願。

2.想要脱離母親的懷抱,想要嘗試獨立

母親在照顧孩子這方面盡心盡力、呵護備至,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都是肉眼可見的。小的時候孩子不成熟,各方面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比較低,那個時候母親來幫忙孩子料理內務,規劃未來都是比較合理的。

但是孩子總是會有長大的一天,同時也會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以及小秘密,他們也開始意識到,成長中的某些道路,也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的。因此到了這個轉折期,孩子們往往會通過改變對母親的稱呼來證明自己想要獨立的決心。

3.親子之間存在有間隙

除了孩子的心理成長變化,當然的還會有外部原因的驅使。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孩子與母親之間必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磨合,當雙方面臨着矛盾與衝突的時候,相互親暱的稱呼就會顯得尷尬。

另外一方面,如果家庭環境過於嚴苛,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過於苛刻,導致孩子產生對於母親的不滿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就想着要減少與母親對話的機會,或者是直接簡短對於母親的稱呼。這種稱呼的變化,母親就要考慮清楚了,畢竟這關係到親子之間的情感。

4.表達自己對於母親的不滿

在孩子面前,家長們都會盡量表現得自己“無所不能”。成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最不願意掉的也包括了自己的“面子”。但是聖人也會犯錯,那麼母親無論怎麼小心謹慎,在生活中也還是會出現錯誤的。如若母親還是固守己見,那麼無奈的孩子只能感到內心的疲憊。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母親的稱呼的改變,實際上是在暗示着母親做錯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