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清,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事業發展平台
本文轉自【光明網】;
【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光明日報通訊員 侯宇丹
走進天津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企業負責人陶洪臣笑着説:“我們企業有點小,招待不周,抱歉啊。”
華龕生物的核心員工不到40人,其中25%為博士和博士後,碩士研究生佔比達到60%,高精尖人才隊伍帶來了巨大的估值,2020年9月,華龕生物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股權融資。
區位優勢吸引在京企業
陶洪臣口中的“小企業”2019年6月落户天津武清,作為標準化生產基地,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設計建設嚴格按照藥品GMP標準,一期工程1300平方米現已完工投產。其總部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清華大學醫學院杜亞楠教授科研團隊領銜創建,清華大學參股共建。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這是我國第一條運營時速350公里的城際鐵路,入津第一站就是武清。從北京南站乘坐高鐵,21分鐘後抵達天津市武清高鐵站。
隨着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天津武清成為大批企業出京的首選,眾多北京高科技企業選擇這裏完成產業化,致力於幹細胞規模化培養的華龕生物正是其中一員。
一個個高科技項目在這裏落地發展,武清正在成為北京企業的再創業之地。據介紹,2020年,武清承接吸引優質首都項目419個。武清區委書記戴東強介紹,武清區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轉移,聚焦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主動對接、深耕。
着力打造發展“軟環境”
有了區位優勢,武清區着力打造適合企業發展、人才留下的“軟環境”。
2014年7月,武清區和清華大學達成戰略合作,人才合作是雙方合作的主要內容之一。“之前,我在清華大學擔任教師,主要負責科研工作,到武清掛職,發現這裏非常適合年輕人發展,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事業發展平台。”剛剛履新武清區南蔡村鎮黨委書記的“85後”高校教師連欣説。
從各大高校和知名企業而來的高端人才紛紛投身到武清的各行各業,這不僅得益於天津市出台的人才、教育、創新、創業等一系列政策,最重要的是武清區“有幹勁”的工作氛圍。
來到武清安家的還有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下屬的鐵科縱橫(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科縱橫”),這家以軌道交通制動系統、牽引系統等為主營業務的高端裝備製造企業目前已有300多名員工紮根武清。
鐵科縱橫副總經理于軍介紹:“企業中有不少員工是‘北漂’,現在攜家帶口來武清落户,結束了‘漂’的生活狀態。他們紮根武清後工資標準沒有降低,生活等各類消費成本也降低了,員工滿意度和幸福度非常高。”
鐵科縱橫來了,為其提供上下游服務的企業也紛紛落户天津。僅在智能科技領域,天津市武清區依託鐵科院、北交控打造了中鐵檢驗認證重點實驗室、天津軌道交通創新聯合實驗室兩大平台,為軌道交通領域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提供質量檢驗、產品認證等服務,吸引了20家智能軌道交通產業相關項目聚集該區。
武清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國強介紹,天津市出台“海河英才”行動計劃,2019年至今,武清區已經發放準遷證2.6萬人,形成了各類人才集聚的良好態勢,為許多企業解決了人才的後顧之憂。
戴東強介紹,近年來,武清區高速度、高效益、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產業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和政治生態。
過去招商引資工作過程中,給企業的優惠政策優厚,但很多企業和人才依然留不住。王國強解釋:“企業和人才來武清區是幹事創業的,他們看重的不是眼前利益,而是關注未來長遠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營造發展氛圍和生態,也正是由此,武清摒棄了過去傳統招商引資之路。”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