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説,如詩人賀知章那樣久居異鄉,數十年之後返回故鄉時,無人再認識他的場景很難想象的出來。但是往上追溯數千年,在中國曆朝歷代中,尤其是亂世戰爭時期,故人相見卻不相識的情況卻是極其普通的一種現象。
遠的不説,就説近代抗戰史中,就發生了許多有志之士抗擊侵略者參軍數十年後,卻認不出自己家人以及朋友的情況。譬如説,開國少將王扶之的身上就曾經發生過如此帶有“傳奇”色彩的趣事。
一、相見不相識
1955年,參軍戎馬已經離開家鄉二十年的王扶之,深切的感受到了越來越壓抑不住的思鄉之情。於是他向上級組織申請,希望能夠得到返鄉探親的批准。沒過多久,王扶之就得到批准,迫不及待地就踏上了返鄉的路途。
經過一番長途跋涉之後,王扶之來到了家鄉附近。便是在這裏,他看到了一個趕車的車伕。當對方看到王扶之一身軍裝之後,便以為是一位“首長”來了。於是,車伕主動將車停了下來,熱情的邀請王扶之上車,打算載他一程。王扶之見對方非常熱情,倒也沒有拒絕,隨後上了車,一路跟車伕有説有笑好不熱鬧。
不過,在車伕載着王扶之即將到達村口的時候,他向王扶之感慨自己的兒子也參軍了二十年,其生死至今不明,也不知還能不能再見兒子一面。王扶之聽聞之後心中便是一抖,細細看了車伕一眼,突然有些緊張起來。
隨後,王扶之問了車伕自己和其兒子的具體信息,等車伕一一告知王扶之後,他這才發現,原來跟自己攀談了一路的車伕竟然就是自己二十年未見的老父親。隨後,兩人深情的擁抱在一起,忍不住留下了喜悦的眼淚。
就這樣,在王扶之將軍的身上,發生了一件跟老父親“相見不相識”的趣事。不過,對於此事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奇怪,認為離家不過區區二十年,父子之間怎麼可能會認不出對方呢?
二、不相識的緣故
對於很多人來説,離家二十年之後就認不出自己的父親或兒子,實在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確實,以現在社會的安逸生活現狀來講,這種事情確實不應該發生。但是很明顯,大家忘了王扶之離開父親參軍的年代是抗日戰爭時期。
在那個時期,社會局勢動盪不安,百姓生活可以説是困苦不堪,很大程度上可以説,那個時期的百姓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也就是説,以那個年代的生活水平太推算,若是要生活下去的話,就必須費盡心思去幹活、去勞作。如此一來,人蒼老、瘦弱的快一點是很正常的。
而且,從現有的資料可以得知,王扶之的父親很早就因生活所迫的緣故,離鄉去了遠房親戚的地主家打長工。而王扶之很小的時候,還當過放羊娃。可見,他家的生活情況一直都是比較清苦的。
如此一來,經過二十年之後,王扶之的父親可能已經變得很蒼老了,其面容變化可能會比較大一點,這才使得王扶之沒有認出自己的父親。
另外一點,大家需要關注的是,王扶之實際上是從十二歲的時候就開始參軍了。一個少年經歷了二十年的戎馬生涯,全身心的精力想必都放在了跟侵略者戰鬥方面了。如此一來,對老父親的印象依舊停留在二十年前的他,再次見到已經面貌大變的父親,無法認出來也是正常的。
而王扶之父親跟王扶之攀談的時候認不出他也是很明顯能説得過去的。畢竟,在王扶之父親的記憶中,自己的兒子十二歲就離開了自己,當時的兒子不過是一個未成長起來,顯得極為稚嫩的小孩。但他所見到的王扶之,卻是一個身上散發着軍人氣概的首長,如此差別巨大的兩人,自然不會聯想到一起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才導致王扶之跟自己老父親見面攀談之後,仍然沒有認出對方的真實身份。
當然,無論怎麼説,這種故人相見不相識的情況,確實是那個動盪年代中的一種“悲劇”的體現。然而從王扶之將軍的身份來看待此事,卻又有一種別樣的“傳奇趣味”。
三、傳奇經歷
1935年7月,十二歲的王扶之離開父親,離開家鄉,成為了紅軍戰士當中“少共營”的一員。隨後,在次年紅軍東渡黃河對閻錫山及國民黨中央軍作戰時,王扶之因讀過三個月私塾的原因,被調到紅十五軍當中學習測繪,成為了一名測繪兵。
七七事變之後,全面抗日戰爭徹底爆發,王扶之所在的部隊被編入新四軍三師。此時,經過一番“歷練”的王扶之已經擔任了作戰參謀一職。在抗日戰爭期間,王扶之經常跟戰友一同深入蘇北敵後打擊日本侵略者。
數年的抗日戰爭經歷,王扶之參加了大大小小數百場戰役,從一介新兵磨練成了身經百戰的英勇戰士。解放戰爭時期,王扶之擔任東北野戰軍二縱五師的作戰科長,隨後更是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廣西戰役等戰鬥,更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之後,王扶之以某師副師長的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夏秋之際,王扶之所在師部正在臨津江以東的陣地固守,但被敵人以覆蓋式轟炸的手段進行打擊。
就是在這一場戰爭之中,發生了一次對王扶之來説,極為“傳奇”的經歷。8月2日,代理師長王扶之正在陣地洞窟內跟參謀研究戰況,但是被敵軍轟炸之後,坍塌的山體掩埋在了漆黑的山洞之中。
隨後,身體多處受傷的王扶之被困於山洞之中無法脱困。志願軍總部得知消息之後,立馬派人進行援救。但過去了三十多個小時,依然沒有將王扶之等人救出來。就在王扶之自己以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即將憋屈犧牲的時候,負責挖掘的指揮員通過掩埋的縫隙中飛出的兩隻蒼蠅找到了王扶之所在。隨後,王扶之等人被師工兵部隊從地下挖了出來。
此後,兩隻蒼蠅成了王扶之的救命恩人的事情就傳開了,而人人討厭的蒼蠅,到了王扶之這裏卻成了救命恩人。此後,他也從不對其加害。
從那以後,或許是在死亡邊緣走了一圈的緣故,又或是他心中愧疚的緣故,王扶之的思鄉之情越發深沉。於是在1955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的兩年後,向上級組織申請返鄉探親了。
後來,離家二十年的王扶之見到老父親時未能認出對方身份的事情就發生了。
結語:
對於很多人來説,在王扶之將軍身上發生這種“相見不相識”的事情,可能是帶有一絲傳奇色彩的“趣事”。但是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種事情實際上體現了亂世戰爭時期,百姓身上所發生的悲劇、無奈之事。
若非是日本侵略者肆無忌憚的在我國大地上燒殺搶掠,又如何會有那麼多青年有志之士甚至是少年有志之士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去參加戰鬥呢?若非如此的話,又豈能發生故人“相見不相識”的景象呢?
因此,王扶之將軍一生的經歷雖然頗具“傳奇”色彩,但我們更應該銘記那個時代國人所遭受的欺辱。國恥,永不敢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