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日6起冷鏈食品核酸陽性,為何檢出陽性更頻繁了?
健康時報記者梳理官方消息,在11月12日與13日兩日之內,共發生6起冷鏈食品陽性事件,涉及四省五地。
13日晚,蘭州市一份冷鏈食品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蘭州市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聯防聯控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通知稱,近期市民不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採購進口冷鏈食品,已經採購的要充分清洗,烹飪過程應生熟分開,充分煮熟後食用。
山東濟南、湖北武漢、山東梁山、福建泉州、甘肅蘭州五地與海關總署分別通報了冷鏈食品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情況。
14日凌晨,濟南市衞健委通報,13日下午5時,濟南市疾控中心在蓋世物流園區冷庫貯存的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13日,“蘭州發佈”微博發佈消息,蘭州市城關區於11月13日對焦家灣冷凍廠進行定期採樣抽檢過程中,發現一份來源於天津港冷鏈蝦的蝦內包裝樣品核酸檢測陽性,其他樣品為陰性。
13日,武漢市衞健委通報,11月12日,武漢市疾控部門按照武漢市關於“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對“中食武漢冷藏物流有限公司中央直屬儲備肉冷庫”冷凍食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發現從青島黃島海關入關的進口冷凍去骨牛肉臀腰肉心外包裝樣本有3份檢測結果呈陽性。
13日,“梁山疾控”微信公眾號通報,11月12日,梁山縣在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中,發現1份外地銷往梁山縣的進口冷凍牛肉製品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涉及產品已封存。
13日,福建泉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通報,11月12日凌晨,接天津市《關於通報涉事冷凍貨品情況的函》後,泉州市立即組織緊急排查,12日上午在豐澤區隆凱冷庫排查到該涉事冷凍貨品2549件。經核查,該批貨品於11日入庫後尚未對外銷售,沒有流入市場。13日凌晨,經拆封逐件檢測,發現4份冷凍貨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13日,海關總署網站發佈消息,從印度水產品生產企業M/s. Basu international進口1批凍墨魚3個外包裝檢出新冠陽性,全國海關即日起暫停接受進口申報一週。
2日出現6起冷鏈食品核酸陽性事件,為何被密集檢出?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關鍵在於冷鏈環境,全程-18℃的低温條件下,喜涼怕熱的病毒得以存活。陸陸續續有產品被檢出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説明我國疫情防控之嚴密。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採訪時指出,“冷鏈物流的核心是全程不斷鏈,一旦斷鏈脱温,就會給貨品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即便後面環節做得再好也是徒勞。”
疫情之下,與冷鏈物流相伴而來的是潛在的感染風險。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採訪時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發地區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裝,經過冷鏈運輸,可以把病毒帶到非疫區,從而引起接觸傳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此前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也表示,國內發現的進口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主要與當地疫情嚴重、冷凍海鮮等食品加工過程較容易污染有關。
為何不能全面停止進口冷鏈食品?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業界人士認為,就目前而言,這是“因噎廢食並不現實”。原因在於,冷鏈產品風險防控目前已進入防疫新常態階段。秦玉鳴指出,一方面,國外疫情仍然持續蔓延,此起彼伏,很多國家迎來了秋冬的第二波疫情高峯;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進口產品彌補國內供應的不足,因此絕不能把進口產品全部拒之門外——這已經是共識、常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建議,外防輸入,防人也應防物。國務院相關部門已經制定辦法管控海關進口冷凍貨物消殺機制。由於國外無症狀感染者數量激增,除了進口海鮮食品之外,一些國外高風險地區空運的快遞包裹、信函等外包裝如果攜帶新冠病毒很難發現,大面積消殺也難實施。因此他呼籲公眾對來自國外高風險地區的快遞包裹信函也要做到全面消殺,查收快遞時戴好口罩、手套,若是不急需,也可以打開放置在陽台通風地方過幾天再處理,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