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牛彈琴)
真是歷史性的一幕。
北京時間1月14日凌晨,當很多中國人還在安瀾夢鄉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場超級風暴開始了,眾議院通過了對特朗普的彈劾。
特朗普創下了新的歷史:
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遭遇兩次彈劾的總統。
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任期最後幾天遭遇彈劾的總統。
當然,如果真被彈劾下台,他將是
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尼克松是主動辭職)。
而導火索是:
美國曆史上國會大廈唯一一次被美國人攻擊和佔領。
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不僅僅見證1月6日華盛頓的混亂和死亡(5人死亡,一名還是警察),還有國會里尖鋭的攻防(佩洛西老太太特意找回了她被順走的講壇),還有國會大廈裏外的重兵保守(很多士兵疲倦得席地入睡)。
彈劾案啓動,接下來就是你死我活的較量。要麼被特朗普挫敗,要麼特朗普被逼下台。
特朗普自然也知道其中利害。
前一天,他還是強硬對抗姿態,指責對他的彈劾是歷史上最大獵巫行動的繼續,會引發巨大的憤怒,彈劾我對美國很危險。
後一天,在彈劾前的一紙聲明中,他似乎在軟化立場,這樣説:
鑑於有報道稱會有更多示威,我敦促不要出現暴力,不要違法,不要做任何形式的破壞。這不是我所主張的,也不是美國所主張的。我呼籲所有美國人幫助緩和緊張局勢,平息情緒。
但為時已經太晚,特朗普還是被指控“煽動叛亂”,彈劾案在眾議院輕鬆過關。最關鍵的是,共和黨方面還有10名議員倒戈,多名議員棄權。
對特朗普來説,現在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接下來要過三關。
第一關,參議院的第一次表決。
這是一場彈劾閃電戰,1月19日或20日,參議院將復會,並開始審理彈劾案。
與眾議院不同,參議院彈劾中,眾議院扮演的是檢察官角色,總統則是被告,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審判,參議員們則是陪審團。
首席法官會就彈劾指控按姓氏字母順序一一點名詢問每個參議員,後者只能回答“有罪”或者“無罪”。
如果有2/3以上的參議員,就指控回答“有罪”,總統即被判定有罪,總統自動被解除職務。
這一關很難,畢竟在參議院,共和黨還是多數派。
但按照紐約時報的説法,共和黨參議員中,可能有20人會倒戈,如果真這樣,票數足夠了,那特朗普真會被彈劾。
第二關,參議院的第二次投票。
考慮到有罪,參議院可能還會繼續投票,剝奪被彈劾對象,再次擔任聯邦職位(包括選舉及任命的職位)的權利。
這次投票,簡單多數就行了。考慮到如果之前三分之二多數贊成有罪,那這一關應該能過。
也就是説,2024年,特朗普也別想再競選什麼總統了。
第三關,法院介入。
真正的法院要介入了。既然國會裁定有罪,既然你已被彈劾下台是一介平民了,那普通法院就會介入審理了。
按照“挑動叛亂”的彈劾指控,這如果定刑,可以判10年有期徒刑。
除非被新的總統特赦。
如果1月20日前彈劾通過,彭斯緊急接任,在最後幾個鐘頭,彭斯會特赦他嗎?
如果1月20日接着彈劾(總統下台了也能彈劾),那就是拜登任上,拜登會特赦他嗎?
這三關中,第一關最關鍵,第一關失守,後兩關難保。
請注意,在美國曆史上,還沒有一位總統被真正彈劾下台過。
對克林頓的彈劾最終被挫敗了,對安德魯·約翰的彈劾在參議院以一票之差沒通過。至於尼克松,他在國會啓動彈劾前就辭職了。
21世紀,遇到了拒不辭職的特朗普。
對特朗普來説,現在無疑是他人生最危險的時刻,在風光航行了4年之後,本應靠岸的他,卻航行到了一個未知的危險海域。
接下來這一週,非常非常關鍵,毫無疑問是載入美國史冊的一週。
1,肯定更加撕裂。
民主黨會“宜將剩勇追窮寇”,特朗普肯定使出所有手段反擊分化,共和黨參議員們更是天人交戰。美國社會在撕裂中,甚至可能爆發新的暴力。
反正FBI都發出內部警告了,從本週起直至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美國首華盛頓以及所有50個州,都有可能爆發“武裝抗議”活動。任何暴力,又肯定會記到特朗普頭上。
2,現實更讓人嘆氣。
看了彈劾的部分視頻,議員們一個接一個發言。但讓美國和世界都很詫異的是,都這個時候了,在這種場合,一些美國議員似乎還不會戴口罩。更嚴重的,還有議員摘下口罩打噴嚏。
也難怪,在1月6日圍攻國會中,有民主黨議員就控訴,他們當時緊急疏散到一個密閉安全房間,但因為共和黨議員就是不戴口罩,最後,他們是逃脱了暴徒之手,但至少三名議員確診了……
3,更要反思美國的亂象。
對特朗普來説,本應最珍惜的白宮最後日子,現在真成了最度日如年的幾天。即便他最後僥倖過關,美國也不再是原來的美國了。
看到一位朋友的反思:當人們將一切歸咎於特朗普胡作非為咎由自取之時,我們或許更應該認識到,這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失敗,更是美國政治整體的失敗,背後則是美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和政治極化,不滿和撕裂更加劇了美國的民粹,最後導致街頭暴力、一地雞毛。
從這個角度看,抗疫是民生也是政治,扶貧攻堅是民生也是政治,鄉村振興是民生也是政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難怪馬斯克要感慨,中國政府比美國政府對人民更有責任感。
看看美國,看看國內,2020-2021,歷史性的兩年,顛覆了世界認知的兩年。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