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冬奧臨建交上綠色答卷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綜合

  【一線講述】  

講述人: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 郝學軍

接到“北京冬奧會臨時設施搭建與運維關鍵技術”項目的“臨時結構低碳供熱保温與通風關鍵技術研發”任務時,大家感到了不小的壓力:一方面,高寒、強風,臨時結構設施與固定建築場館相比受到很多條件限制;另一方面,正式簽訂課題任務書距冬奧會開幕不到8個月,時間太緊張了。儘管如此,我和團隊成員們還是特別興奮,準備大幹一場。

團隊裏的兩所高校承擔主要技術研發和系統設計工作,兩家企業負責技術實施和工程應用,主力成員是中青年教師和在校碩士研究生,大家很快進入了分工協作、高效協同的攻關狀態。

供暖熱源是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在“雙碳”背景下落實綠色辦奧理念,必須解決百分之百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零碳供暖這一技術難題。經過廣泛調研、深入研討,團隊提出了“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熱泵輻射供暖”和“模塊化全温度段熱回收新風換氣機組”技術方案。熱源組、末端組與合作企業邊研發、邊設計、邊加工、邊測試,連續奮戰15天后,終於在示範用房運往賽事現場之前調試運行成功。

然而,新難題接踵而至:現場聯機試運行出現意外,熱泵系統首次運行失敗。團隊成員們不顧延慶零下15攝氏度的低温與寒風,連續兩晚在室外檢修,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

冬奧賽場進入閉環運行狀態後,我們團隊又開始了全員備戰。每個白天,我們都盯在賽場,通過無線傳感器實時監測示範用房室內外温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熱泵系統運行狀態和逐時耗電量等數據;每晚,還會商討運行狀態,制定系統故障應急預案,隨時準備應對任何突發情況。

在這寒冷的冬天,我們的心卻因冬奧而火熱。綠色辦奧,我們繼續加油幹!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之殷)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4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