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心城區通勤時間將縮短 4 分鐘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成都地鐵線網指揮中心世紀城控制中心裏,重要站點監控畫面、各線路相關數據和運行情況在大屏上實時閃爍更新。對地鐵運營而言,控制中心就像是“智慧大腦”,將地鐵運營各環節串聯起來,保障市民順利出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盧春陽攝(資料圖片)

眼看就要遲到,你卻仍處在這樣的窘況當中:車子堵在路上龜速挪動、無論怎麼努力也擠不上想搭的那趟地鐵、心心念唸的公交車遲遲不來……

提高通勤效率,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關心的話題。4月12日,記者從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推進組獲悉,到“十四五”末,成都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將從39分鐘縮短至35分鐘。 縮短這寶貴的4分鐘,成都將如何做?

析因 成都人的上班路“堵”在哪裏?

2020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佈報告,對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時間做了一個比較。報告顯示,成都中心城區單程平均通勤時間為39分鐘,平均通勤距離為9.1公里。

記者注意到,在這份報告中,成都與重慶、杭州、武漢、南京等城市一起被歸在“特大城市”一類,並排在“特大城市”中較為靠後的位置。

靠後的原因是什麼?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有四點:

一是職住分離明顯,比如高新南區就業密度非常高,“5+1”區域就業崗位與居住人口不匹配,長距離通勤佔比較高;二是機動化出行佔比較高,尤其是小汽車出行佔比超過30%,造成城市幹道擁堵加劇;三是軌道交通與公交、慢行換乘接駁體系融合不足,軌道兩端接駁用時佔“門到門”全程通勤用時的42%,降低了軌道交通通勤的效率;四是常規公交通行效率不高,主因是公交專用道、公交港灣站設置未成體系,道路交叉口常規公交缺乏信號優先等。

途徑對標先進,成都開出“藥方”

從39分鐘到35分鐘,雖然只縮短了4分鐘,但對於仍在不斷髮展的成都而言,每一分鐘的爭取都不容易。

成都會怎麼做?對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我們對標了國際國內先進城市,從中借鑑一些適合成都的經驗。”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列舉出了不少國際國內城市的先進做法。

比如,東京引導居住和就業人口沿軌道站點集聚,形成依託軌道的多中心城市結構,以軌道為核心形成高效舒適的接駁換乘體系;深圳道路空間向公共交通和慢行空間傾斜,建成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實現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與服務。

在對標基礎上,成都綜合自身情況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加快推進職住平衡——採取多種用地保障和靈活的競價措施強化商品住宅類用地調控目標管理,加快籌建人才公寓,持續推進成都自然博物館、金沙演藝綜合體等重大公建項目建設,促進交通資源與城市功能合理配置;

加快實施一批市政交通項目——大力實施東西城市軸線、天府大道北延線、草金路、羊西線、沙西線等“環+射”骨幹路網體系,持續打通市域“斷頭路”等;

提高綠色交通服務水平——組織開展“十四五”時期中心城區公交線網優化規劃研究,科學謀劃未來3-5年常規公交發展規劃方案,明確2021-2023年的主要任務及計劃;

提高交通治理能力——加快編制《成都市智慧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及智慧交通三期工程實施計劃,研究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區片區單向交通組織實施指南》。

舉措解剖“麻雀”,形成“奧林模式”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在實際提升通勤效率的過程中,成都抓住了對一些“麻雀”的解剖,形成經驗後再向更大範圍複製推廣。

位於金牛區的奧林片區就是這樣一隻“麻雀”。

“奧林社區共有68個居民院落,其中63個都是老舊院落,再加上週邊小商户比較集中,整個社區的停車難問題非常突出。”奧林社區黨委書記馮慶生説。

“要解決亂停亂放的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畫禁停區域,但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都市交警二分局辦公室副主任齊波告訴記者,交警部門決定與社區聯手,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奧林片區的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我們對整個片區的交通資源進行了摸排,發現停車位緊張是造成擁堵的一個重要原因,整個片區的停車位缺口達到600多個。”

如何解決?“我們摸排發現,轄區內奧林體育場的停車位,在夜間有很多空閒,在跟所屬單位溝通後,對方拿出了200多個車位供周邊小區居民夜間使用,每月費用100元左右。”齊波介紹,奧林社區的8條道路,有7條道路的寬度不超過7米,“結合國家有關規定,我們對這7條道路進行了‘雙單’模式操作,也就是實施區域單向通行,同時單向畫出300多個停車位,較好地解決了這一片區的停車缺口。”

齊波説,“雙單”模式,也被稱作“奧林模式”。在實施“雙單”模式後,該片區的道路擁堵指數從2.25下降到1.05,“目前這個經驗,正在成都更大範圍內推廣、試點。”(記者 蔣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