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日
汪洋突然“紅”了
這位同濟大學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
2017級本科生的筆記
被學弟學妹們稱為“汪洋出品”
在一次院內學習分享會上
他毫無保留地將“乾貨滿滿”的筆記公開後
筆記分享網盤羣的成員很快達到200人上限
深入淺出的知識點分析、清晰明瞭的思維導圖……正如汪洋所説,比起“筆記”的説法,或許更適合叫作“複習講義”——通過重新梳理,他將醫學生在基礎學習中需要背誦掌握的知識點進行了提煉、總結。
在之前的公開報道中
汪洋的學霸身份已經被大眾熟知
▽
他是2021年度“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獲得者,該獎項全國每年26名獲獎者,本科生僅16名;
他綜合排名年級第一,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2018至2019學年第一學期,他獲得了5.0滿績點的好成績;
在“挑戰杯”等全國性創新創業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3項、省部級獎項4項,還以共同發明人申請專利6項。
如今,汪洋已順利直博,未來6年,將跟隨上海市肺科醫院黨委書記陳昶教授深耕於胸外科肺部腫瘤等領域,朝着自己的“白衣”之夢更進一步。
上觀新聞:看過你的筆記的人都讚歎“不明覺厲”,能不能分享一下最初做筆記的動力?
汪洋:現在大家看見的筆記是“改良版”的,是我轉專業到醫學院之後,大二上學期將筆記電子化之後的產物。
2016年,我考入同濟大學化學系,但出於對醫學的喜愛,選擇轉專業降級至醫學院。在化學系的那一年,我成績普通,也沒參加什麼實踐活動,轉專業之後,就想着突破一下:那就從學習入手吧!
大家都知道,醫學是需要記憶、整理知識點較多的學科。剛到醫學院的時候,我的筆記是紙質版的,難以二次整理,也不方便保存。果然,搬校區之後很多筆記都遺失了,挺可惜的。從此之後,我就開始做電子版筆記,將課堂的知識點在課後進行梳理。
上觀新聞:我看到33個文件夾裏有近百個文檔,是不是花費了許多時間?你在做筆記的過程中得到了哪些收穫?
汪洋:第一學期做筆記之後,成績確實從中游有了些許進步,所以在輔導員王格格老師的邀請下,我去給學弟學妹們分享了學習經驗,同時帶去了筆記。因為契合課本和教學進度,不少學弟學妹都很關注,我就上傳了網盤,共享給大家。
不過,不只有我一個人在做筆記,我們的網盤羣裏還有好幾位同學,分別從基礎、臨牀階段的不同學科貢獻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希望能幫助更多學弟學妹們記憶、理解知識點。
做筆記確實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因此我所有的文件都是在課後休息時間整理完成的,必須保證課堂效率和專注力,不能把做筆記變成“形式主義”。所以,在課堂上,我的筆記仍是手寫的,課後的這些“複習講義”是幫助我回憶知識點並系統歸納的方式,讓記憶更深刻。
上觀新聞:可以分享一下你做筆記的訣竅和心得嗎?
汪洋:筆記主要的呈現方式是pdf文件,以文字為主,在記錄時,我主要用word和製作思維導圖的軟件。比如傳染病學內容中,我按照病種再細分了發病機制、用藥、檢查等;藥物效應動力學內容中,一些簡單圖表也可以更直觀反映藥物劑量和效應的關係。筆記主要要脈絡清晰、突出重點,尤其記錄難點。看見某些關鍵詞時,就應該喚醒腦海中相關的知識點,產生較好的複習效果。
之前的紙質版筆記遺失了,但考前整理的一些重點簡答題和對應答案我也做了電子版記錄,便於之後再鞏固複習。
上觀新聞:看得出你對醫學是非常有熱情的,學醫是因為家學淵源嗎?
汪洋:這倒沒有,我從小是爺爺帶大的,爺爺雖然不善言辭,但總是全力支持我的所有決定。他總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學醫這件事就成了我的執着追求,所以轉專業這一重大決定,我也獲得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我知道學醫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所以在基礎階段掌握專業知識更異常重要。目前我已經從理論學習進入了臨牀實踐學習,今天下午剛剛完成了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外科學習的第二輪出科理論考試,希望每一次都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吧。
上觀新聞:除了學習,你也花了許多時間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它們對你的最大啓示是什麼?
汪洋:2018年暑假,我參加了同濟大學醫學院的“卓越醫學生職涯發展夏令營活動”,認識了一批“全能”的師兄師姐。在這次夏令營上,我有幸結識了課題組的優秀師兄,參與了一款新型肺部穿刺導航模板的設計。它集合了醫工結合的優勢,主要使用斷層三維重建和3D打印技術,有助於輔助醫生快速、精準完成肺部穿刺操作,提高手術安全性,也減輕患者的痛楚。
如今,醫生都被要求“兩條腿”走路,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臨牀技能,更要有獨立自主的科研思維。我也希望未來6年中能做一名研究型醫學生,未來成為具備科研能力的臨牀醫務工作者。除此之外,一些社區義診、無償獻血等志願服務,其實也是我們作為醫學生應該做的。
上觀新聞:最後請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在本科學習中的建議吧。
汪洋:無論你的夢想和目標是什麼,最好都能儘量提前規劃好,明確自己想要的,再為之努力。
【記者手記】
“黃老師,麻煩您儘量寫得平淡低調一點,現在關注的人的確太多了,我當時分享筆記就是為了給學弟學妹做點事情,比我優秀的醫學生有太多了,我也知道身邊很多人都有很多好的精美筆記 ,希望能被理解。”
採訪後,記者收到了汪洋的訊息,“誠惶誠恐,其實我當時就是想為學弟學妹們做點事情,沒有什麼特別的。”這位年輕的追夢人反覆説道,“我只是取得了一點成績,未來還有許多要努力的地方。”昨天,他在朋友圈裏亦有這樣的表達,“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當大眾給予一名優秀青年人大量關注時,他們或許更需要的是能儘快平靜下來的學術環境。忙碌、壓力,是不少醫學生學業生涯的標籤,希望走入社會視野的更多“汪洋”們,能用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入枯燥、繁複的學習與科研中,最終實現夢想。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作者:黃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