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位前“環保署長”挺護藻礁,批民進黨當局誤導民眾
台灣地區年底四大“公投”進入倒數一週衝刺,藻礁“公投”推動聯盟今天舉辦“各界學者挺藻礁”記者會,兩名台灣當局“環保署”前“署長”魏國彥、邱文彥出席,呼籲對珍愛藻礁投下同意票。並表示藻礁7600多年來發展不易,“公投”將是驗收台灣科學教育成果的時機,“民眾不要跟着政治人物走”,要用理智看問題。
“環保署”前“署長”、台大地科學系兼任教授魏國彥表示,在淺海環境長成藻礁要有因緣際會,形成美麗的珊瑚礁更是難上加難,台灣地區僅在墾丁、澎湖等地發育大片珊瑚礁。桃園海岸藻礁最早於7600年前開始形成,發育在礫石上,初期珊瑚藻為優勢物種,4000年前逐漸轉以珊瑚為優勢,3、400年前因人類活動開墾,沿岸流攜帶泥沙,藻礁又開始退化,部份被沙泥掩埋。
魏國彥指出,藻礁形成艱難、成長緩慢,每年可能只增加數釐米厚度,紅藻球是生物礁體演育的初始階段,環境好時,可以形成藻礁、珊瑚礁。近年四種人類活動會傷害藻礁發育,包括觀塘工業區、大潭電廠開工,填海造地,港口建築、港區開發、防波堤、天然氣海底管線布建;桃園工廠與民生排水造成水質污染;港口疏浚、航道開闢與河川注入泥沙;漁業採集與魚網棄置。
魏國彥説,桃園海岸藻礁7000多年前開始發育,曾有珊瑚發育,但一度遭泥沙埋沒,近年部份地區因突堤效應減少泥沙淤積,藻礁外露、恢復生機,若能保存藻礁,未來還可能演育出珊瑚。下週“公投”是驗收台灣多年來科學教育成果的時機,希望民眾不要跟着政治人物走,要用理智看待問題。
民進黨當局經濟主管部門、台灣“中油”長期宣傳三接外推方案已大幅降低對藻礁影響,“環保署”前“署長”、台灣海洋大學及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表示,不能以破壞面積大小合理化開發行為,且過往“不破壞藻礁”的説法已禁不起檢驗,且棧橋橋墩插入藻礁造成破壞是事實,民進黨當局“似是而非”的説詞,明顯誤導民眾。
邱文彥表示,三接工程對生態的衝擊令人憂慮,三接為了LNG船靠泊安全,必須營造半封閉性海域,棧橋設計雖然通水,但局部水域流速加速,帶走細小泥沙,粗大顆粒則因堤防及包覆型水域,隨着靜穩度提升而沉降,終將使藻礁為厚重泥沙所覆蓋,改變藻礁生長環境,長期覆蓋恐使藻礁大量死亡。
據近期台灣各大單位所釋出的民調顯示,四大“公投”同意以及不同意比例有逐漸拉近的趨勢,原先同意比例呈現一面倒高於不同意的狀況,在11月出現微妙變化,也迫使國民黨內部開始緊張。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珍愛藻礁”提案的民調,為四大“公投”之中表態率最低的一項,尚未決定或是未明確回答者,多在20%甚至以上,高比例的未表態者讓此案呈現撲朔迷離的狀況,也將成為最終影響該案的關鍵。(林靜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