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局勢凸顯“美式反恐”侷限
在美軍倉惶撤離阿富汗之際,極端組織“伊斯蘭國”8月26日在阿首都喀布爾國際機場附近製造自殺式炸彈襲擊,導致美軍和阿富汗民眾死傷慘重。分析人士指出,這一事件不僅表明恐怖主義仍是阿富汗面臨的一個現實威脅,也凸顯“美式反恐”的侷限。
美國對阿富汗發動的“反恐戰爭”持續了近20年,在拜登政府的撤軍令下走向終結。然而,全球範圍內恐怖主義依然猖獗,剷除恐怖主義温牀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總結20年“美式反恐”的得失,可以給人們一些重要啓示。
反恐必須持之以恆。20年來,國際社會防恐反恐共識增加,合作力度加大,不僅取得了重創“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恐怖主義勢力等重大戰果,還制定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升級了恐怖主義數據庫,反恐公約締約國數也穩步增加。然而,恐怖主義勢力並沒有因此衰亡,近年來在一些地區還呈回潮態勢。僅2018至2019兩年間,全球就發生恐襲事件14474起,造成3萬餘人死亡。對於恐怖主義,各國本應堅持“零容忍”,堅持露頭就打。但美國出於一己私利,曾經“與魔鬼做交易”,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進行資助。而在打擊恐怖主義時也會“網開一面”,遺留恐怖主義勢力為自己插手地區局勢製造藉口。這樣三心二意甚至別有用心的反恐,自然不可能做到除惡務盡。
反恐必須標本兼治。恐怖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反恐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要從根源入手解決問題,在剷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上下功夫。當今世界正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國家間的貧富差距加大,實質上的不平等加劇,極端貧困、難民危機、毒品氾濫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這些因素相互交織,成為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消除貧困、化解衝突、完善治理是根本之策。國際社會也日益認識到單純依靠武力來阻止恐怖主義的蔓延遠遠不夠,必須綜合施策,通過持久有效的國際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來根除恐怖主義。然而,在多年的反恐實踐中,美國過於依靠和迷信武力,並未觸及當地的社會生活結構。國際社會對阿富汗民生的援助,也因為腐敗等問題被有關利益團伙中飽私囊,並未起到大的作用。
反恐必須反對霸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恐怖主義蔓延的重要誘因。冷戰結束後,美西方試圖用強力推行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建立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激化了諸多矛盾,長期潛伏着的大量民族和宗教矛盾凸顯出來,恐怖主義思潮重新抬頭。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美國錯誤的中東政策是恐怖主義沉渣泛起的重要根源之一。“9·11”事件後,美國奉行“武力至上”的反恐戰略,對外武力干涉從未停息,霸凌行徑更令人觸目驚心。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讓世人看到,任何國家都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全球反恐規則也不能由個別國家説了算,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國共同維護普遍安全,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運。
反恐還要反對“雙重標準”。長期以來,美西方國家雖然一直高舉反恐大旗,但屢屢在反恐問題上摻入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考量,將反恐問題與特定國家、民族和宗教聯繫起來,對某些針對非美西方國家的恐怖組織和恐怖襲擊事件不但不予以譴責,反而顛倒黑白,藉此攻擊他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更有甚者,其還把恐怖主義勢力作為推行地區強權政策和代理人戰爭的工具。這種“雙重標準”的做法,非但無助於徹底消滅恐怖主義,反而為恐怖主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威脅。打擊恐怖主義也必須通過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各國應共同維護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國際反恐鬥爭中的主導作用,採取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綜合治理手段,走標本兼治之路,才能取得反恐的最終勝利。
(作者系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特聘教授)
上圖:這張8月25日的社交媒體視頻截圖顯示,人們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外等待。 新華社發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