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忘帶量角器被罰抄200遍,寶媽髮圈求助: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罰?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綜合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媽媽求助:

晚上9點半回來,發現孩子還在埋頭奮筆疾書。一問才知道,他上學忘帶量角器了,不僅被罰站,還被罰抄200遍"我要帶量角器"。媽媽心疼孩子,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髮圈求助:"作為家長,我該怎麼做?"

布穀媽看了底下的評論,有一小部分人表示認同:"讓他抄到長記性。"但大部分人還是覺得不合理:"跟同學借一下不就行了?200遍有點多。"

"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罰?"這是近些年來討論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不罰吧,孩子不長記性。但罰吧,又把握不好度。

那孩子犯錯後,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一:懲罰並不能讓孩子知對錯

簡·尼爾森認為:被懲罰多的孩子,要麼極其叛逆,要麼因恐懼而順從。

懲罰確實會起到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當下就能做出改變。但孩子停止他的行為,不是真的有了"對、錯"之分,而是出於恐懼和害怕心理。這種心理並不會持續太久,等過一陣子,他還可能再犯。也就是説,懲罰並不會起到一個長期效果。

我們懲罰孩子,大多數是出於情緒上的憤怒:害怕嬌縱他,害怕失去對孩子的管控,或者只是怕自己沒有盡到做大人的責任。

但《正面管教》一書認為,懲罰會給孩子帶來4種後果:

憤恨

孩子不會覺得:"這太棒了,懲罰是我應得的,我非常感謝你。"相反,懲罰會激起他的憤恨心理,對你心有怨言。

報復

憤恨積累多了,還可能引起孩子報復。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那麼,他就要還擊回去。

反叛

越喜歡使用懲罰的家長,養育出來的孩子,就越叛逆,喜歡跟你對着幹。

退縮

孩子不會打心底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認為,只要下次不被抓到就可以了。他還會認可自己是"壞孩子"的標籤,行事變得更加偷偷摸摸,以免被你發現。又或者,孩子在害怕的陰影下,變成"討好者",為了證明自己還有可取之處,努力討好別人。

懲罰只是我們在無法掌控局面時,運用大人的優勢,告訴孩子:"你贏不了我。"懲罰不會帶來合作,相反,可能招致孩子的反叛或者討好。但不管是哪種,都不是我們期望的結果。

如果想要孩子從內心改變自己的行為,那就要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從後果中吸取教訓做出改變。

二:自然後果

心理學上把後果分為2種: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沒有大人的干預。比如不吃東西就會餓,下雨不打傘就會被淋濕等等,這就是自然後果。

但如果面對一個沒吃東西而肚子餓的孩子,我們在旁喋喋不休:"我早就告訴過你了......"然後再説教、指責幾句,那我們就是在"借題發揮"。借題發揮不會讓孩子從自然後果中學到東西,因為他把精力都用來承受或抵擋你的責難、説教上了。

面對自然後果,我們可以怎麼做?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教孩子"他該幹什麼"。

比如孩子把水撒地上了,不要嘮叨、責怪,然後麻利地幫孩子把地拖乾淨。要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相信他的能力,鼓勵他想出解決辦法。

你可以問:"真遺憾水灑了一地,那你覺得現在應該怎麼辦呢?"當你置身事外,孩子很快就能找到方法解決,並且從中汲取教訓。孩子會從承擔責任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是多麼的聰明能幹。

但以下3種情況不能採用自然後果:

1、當孩子處於危險的時候

比如過馬路時,讓小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肯定是不合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好他。

2、花時間培養孩子的技能

除了保護孩子,我們還需要花時間培養他的技能。過馬路時,我們可以把危險一遍遍地告訴他,讓他理解,為什麼媽媽不能讓他一個人走。

問問題引發他思考:"現在車這麼多,如果我們亂走會發生什麼事?"孩子對自己思考出來的結論,往往比你告訴他的要記得牢固得多。

3、當自然後果影響其他人時

如果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了其他人,比如打其他孩子,那你就要迅速介入,而不是等着對方家長來讓你孩子體驗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就是孩子做出一件事,自然而然會面臨的後果,在這期間,沒有大人的介入。孩子自己承擔了後果,便會從經驗中學習,避免下次再犯。

三:邏輯後果

除了自然後果,還有一種後果是"邏輯後果",這種需要大人的介入。比如孩子在牆上畫畫,那邏輯後果就是把牆清理乾淨。

簡尼爾森認為,我們在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時,應該遵循4大原則:

1相關

2尊重

3合理

4事先告知

相關就是説,孩子承擔的後果必須與行為相關。比如前面提到那個忘帶量角器的孩子,邏輯後果就是上課沒有作圖工具,那他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但罰站和抄寫,與他忘帶文具這事,沒有一定的關聯性。

尊重是指邏輯後果不能包含指責、懲罰。可以讓孩子承擔他行為的後果,但如果加入説教、責怪,那孩子很難自願承擔起責任來。

合理:邏輯後果要合理。比如孩子在課桌上塗鴉,那後果就是由他來清理乾淨。如果讓孩子把所有的課桌都清理乾淨,那就不合理了。

提前告知:如果孩子執意要做某件事,你可以先把後果跟他説明。比如孩子不吃飯,你告訴他等會就沒有飯菜了,而且你也不會再做。孩子事先知道後果,等他餓了時,他就不會覺得你是在懲罰他。

布穀媽媽説:

當孩子在面臨自然後果時,我們不要急着替他包辦,要讓他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試探。另外,邏輯後果對於處理大多數問題來説,並不是最佳的方式。因為很容易就讓孩子覺得這是在懲罰他。

正面管教中,有很多方法可以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想了解更多,點擊關注吧,我們一起做輕鬆爸媽~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