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兒子”“大兄弟”

“老媽來了。”6月19日上午10點多,正坐在貧困户馬和家炕沿上的長嶺縣流水鎮愛國村第一書記姚一夫站起身走向門口,迎接一位老太太。

愛國村每個貧困户家中都有一本扶貧掛曆,通過這種形式讓貧困户更詳細地瞭解國家相關扶貧政策知識。

“哎呀,老兒子您也在這啊,你大嫂這兩天出門,我惦記你大哥,你在這我就放心了。”老太太高興地一把拉住姚一夫,和他一起坐在炕上。

看到我們不解、發愣的表情,馬和趕緊説:“這是我老媽,我和我媳婦都是重度殘疾,這麼多年她沒少為我們操心。這幾年,脱貧攻堅政策落實的好,又有我大兄弟姚書記這樣下真功夫扶貧的好乾部,我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老媽也天天開心。”

5年來,姚一夫以村為家,以貧困户為親為友,深入走訪調研,摸清貧困户致貧癥結。

“第一書記就是播灑陽光的人,5年,我是做了一些事,但老百姓‘老兒子’‘大兄弟’這樣叫我,讓我‘做多少事都不嫌多、不嫌累’。”姚一夫動情地説。

2015年,松原市地震局辦公室主任姚一夫帶着組織的重託來到愛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5年來,他吃住在村裏,和農民一起摸爬滾打,真心誠意幫扶每位貧困户,用自己超越凡常的付出,讓愛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發展庭院經濟,多種渠道拓寬貧困户增收途徑。

“這條路是2016年修的,這條是2018年修的,這條是去年修的……”每走到一條路上,姚一夫都如數家珍地介紹哪條路是哪年修的、修了多長。一條條平坦寬敞的村路,不但成了百姓脱貧致富的最堅實支撐,也打開了他們多年的心結。

“過去秋收遇上雨天能把人累死,車誤在地頭得找兩台車去拽。現在這路多好,都修到地頭了。要是過去的路這麼好,二兒媳婦肚子裏的孩子也不能因為顛簸而流產。”説起路的問題,馬和老母親感慨道。

在姚一夫的奔走、協調下,2016年,愛國村修了4.36公里水泥路;2018年,水泥路又修了1.5公里;2019年,修了一條5米寬、4.383公里和一條4.5米寬、1.6公里的水泥路。同時,他們還修建了高標準農田路22.55公里,實現了家家門前通水泥路,户户地頭通沙石路。

路通了,致富的路也寬了。姚一夫再接再厲,又推動了農田電網井井通、互聯網户户通,使愛國村真正實現了“三網”通,百姓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病致貧的貧困户曲秀雙告訴記者,有路、有水、有網了,地價一下子就上去了,他倆口子身體不太好,把地包出去了,再通過村裏設的公益崗、給的庭院經濟補助、扶持我們的養殖項目、打點零工,一年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踏踏實實脱貧了。

姚一夫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他心裏還為愛國村勾勒了一幅近期規劃和遠景藍圖。“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三年打基礎、兩年謀發展”是總體思路,“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建強鄉村產業”是實現路徑。

姚一夫帶領鄉親們正在努力探索和實踐愛國村的產業強村之路。

“走科技化網絡營銷之路,不斷髮展壯大特色產業”的思路一確定,姚一夫就開始了繼從機關幹部到駐村第一書記轉變後的第二次華麗轉身。在開辦升級淘寶網店、參與“千城萬店”商務平台的基礎上,他又結合新形勢,及時通過快手、抖音等平台,通過代言的方式,把愛國村的農產品吆喝到四面八方,遠銷全國各地。

網絡帶動銷售,也倒逼產業發展。通過直播帶貨,姚一夫越來越感受到產品質量在銷售中的重要性。他積極協調引導百姓調整種植結構,通過種植優質綠色產品增加土地效益。今年,他協調企業採取訂單種植朝天椒回收的方式,在保障品種的基礎上,堅定貧困户增收信心,確保產品質量。據初步估算,這個庭院項目可為每户貧困户增收3000餘元。為了強產業,姚一夫還協調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投入到長嶺縣流水鎮禹稷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並將收益資金按比例用於脱貧工作。而他自己,也成了禹稷玉米的代言人,收益同樣用於貧困户增加收入。

愛國村黨支部書記李少紅眼角噙着淚水説,“疫情期間,姚書記因公摔折胳膊,硬是打着石膏咬牙繼續工作,也不敢去看望摔折腰的老母親,只能自己偷偷落淚,拉來親戚朋友與貧困户結成幫扶對子,他真是個了不起的、咱鄉貼心的好兄弟啊!”

第一書記姚一夫直播帶貨二維碼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伊秀麗 畢瑋琳 張紅玉/文 王學雷/攝 編輯 :趙樹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6 字。

轉載請註明: “老兒子”“大兄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