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俾斯麥”決戰“胡德”一發入魂,爆沉原因存6大可能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1941年5月24日丹麥海峽中沉沒的“胡德”號,是英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同時也是史上最強的戰巡。相比之前的英國戰巡,“胡德”號在防禦上得到了明顯強化,又接受了日德蘭海戰的戰訓,改進了彈藥庫的防火防爆措施,可是依然未能避免瞬間爆沉的命運。從目擊者的證言看,“胡德”號明顯毀於後部彈藥庫的殉爆,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爆了彈藥庫,其實直到今日仍然沒有定論。由於“胡德”號從中彈爆炸到沉沒前後只有短短三分鐘,而倖存者僅有三人,使得來自該艦本身的信息非常有限。英國海軍對其沉沒原因的調查主要來自其他在場目擊者的報告,特別是距離最近的“威爾士親王”號艦員的證言,同時結合“胡德”號的工程技術資料探究其爆炸根源,提出了多種觀點。戰後的研究者們又藉助於德國海軍的相關記錄和資料為部分觀點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從而儘可能地接近事實真相。

■這幅畫作描繪了“胡德”號在海上高速航行的雄姿,但她最終也遭遇了瞬間爆沉的命運。

在“胡德”號沉沒之初,英國海軍認定該艦毀於後部主炮彈藥庫被直接命中,但是這個結論很快被包括“威爾士親王”號艦長裏奇上校在內的大部分目擊者的證言所推翻,他們都聲稱“胡德”號最初的爆炸發生在主桅附近,而非X炮塔下方的彈藥庫。結合德方記錄,“胡德”號在5月24日6時“俾斯麥”號進行第五輪齊射時被擊中,而英方目擊者也證實了這一點。德艦的射擊方式是以四門主炮一組進行半齊射,裏奇艦長聲稱,這輪射擊的4枚炮彈有2枚落在“胡德”右舷,1枚在左舷,形成了夾叉,最後1枚則擊中了“胡德”號後部艦體,但具體命中位置無法確定。可以肯定的是,這枚命中彈是引發爆炸的重要誘因。

■丹麥海峽中“俾斯麥”號使用後部主炮進行半齊射的情景。

■由“威爾士親王”號艦長裏奇上校手繪的“胡德”號爆炸情況的草圖,爆炸位置明顯在X炮塔之前的主桅附近。

副炮引爆説:目前,關於“俾斯麥”號這次命中的破壞效果得到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炮彈擊中了艦體後部的102毫米副炮彈藥庫,引發爆炸,進而波及相鄰的主炮彈藥庫,導致了毀滅性的大爆炸。同時副炮彈藥庫的爆炸衝擊波也同時摧毀了另一側的隔壁,衝進輪機艙,大量火焰和煙團沿着輪機艙通風道向外噴射,這同樣可以從目擊者的報告中得到佐證。不過,關於這枚炮彈是如何擊中了副炮彈藥庫的,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加以證明,最大的可能是擊穿了178毫米的中部裝甲帶。不過,也有學者對這一結論持懷疑態度,認為並非“俾斯麥”號的炮彈引爆了副炮彈藥庫,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這一説法的主要依據是德制穿甲彈的延遲引信延時僅有0.035秒,這段時間穿甲彈的行程僅有數米,在其接觸到彈藥庫的裝甲隔壁之前就會爆炸。

■後人通過研究繪製的“胡德”號爆沉的過程,“俾斯麥”號的炮彈很可能擊穿了中部裝甲帶。

■“胡德”號後部艦體的裝甲佈局和彈藥庫位置,可見305毫米主裝甲帶只有窄窄的一條,根本無法為後部彈藥庫提供全面有效的防禦。

關於副炮彈藥殉爆引發大爆炸的觀點還有一種説法,即部分副炮彈藥被堆放在後部主炮塔基座外圍,並且沒有任何裝甲保護,這部分炮彈被德艦的炮彈引爆並波及主彈藥庫。這種説法同樣與目擊者提供的“胡德”號最初爆炸的情況相悖,顯然是不成立的。

■一羣“胡德”號的水兵在甲板上學習裝定副炮炮彈引信,該艦很可能因為副炮彈藥庫被擊中爆炸而致最後沉沒。

火災引爆説: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説法認為,是“胡德”號先前被“歐根親王”號擊中時引起的舟艇甲板的火災蔓延到彈藥庫,最終釀成災難。在“胡德”號發生爆炸前幾分鐘,曾被“歐根親王”號兩次命中,落彈位置均在後煙囱和主桅之間的舟艇甲板上,並引發了火災,特別是102毫米副炮附近的待發彈藥被引爆,助長了火勢。無論是近處“威爾士親王”號的艦員們,還是遠處的德軍官兵都觀察到了“胡德”號的火災及其逐漸增大的勢頭,裏奇艦長後來回憶,火焰幾乎遍及後煙囱和主桅附近。

■“胡德”號模型的艦體中部舟艇甲板局部,“歐根親王”號的炮彈兩度命中這裏,並引發火災。

然而,這場火災引發爆炸的説法存在幾點疑問。首先,火災發生地點在遠離彈藥庫的露天甲板上,難以在短時間內波及到艦體深處的彈藥庫,而在火災發生期間,“胡德”號並未減速,一直保持高速航行,這表明位於起火區域正下方的輪機艙沒有受到影響;其次,支持這一説法的人認為火焰是通過副炮彈藥輸送通道進入彈藥庫的,但是“胡德”號的一位倖存者確定當時副炮輸彈通道的防火門是關閉的,但也不能排除防火門因為中彈或其他原因意外敞開的可能性。此外,裏奇艦長等證人也提及火勢因為“胡德”號前主炮射擊產生的爆風而受到壓制,一度變小,並且之後有受到控制的跡象。總之,並不能確定甲板火災與彈藥庫爆炸的必然聯繫,總體來説這種幾率是比較低的。

■這幅繪畫表現了“胡德”號中彈起火後堅持戰鬥的場面。

火炮事故説:這種觀點認為“胡德”號沉沒是由自身的火炮事故導致的。有人聲稱在爆炸發生前“胡德”號X炮塔的主炮炮口噴出異常的煙霧,疑似炮彈在炮膛內被引爆,進而由炮塔戰鬥室蔓延至彈藥庫。但是,聯想到日德蘭海戰的戰訓,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同樣很低,既難以證實,也與最初爆炸的情況相矛盾,同樣缺乏可信度。

魚雷自爆説:在彈藥庫爆炸説之外,還有一種觀點也曾受到重視,那就是“胡德”號是因為自身的魚雷被引爆而被摧毀的。“胡德”號配有4具魚雷發射管,兩具一組對稱佈置在後煙囱附近上甲板之上。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魚雷可能受到甲板火災的影響而發生爆炸,更可能被“俾斯麥”號的炮彈擊中而爆炸,進而破壞了船體結構,造成船殼破裂,而“胡德”號正以接近30節的高速航行,從裂口湧入的海水帶來的巨大壓力導致船體斷裂、瓦解,最終沉沒。

■“胡德”號後部艦體各層甲板的裝甲佈局,其中右舷側的半圓形為魚雷爆炸可能波及的範圍。

水下命中説:除了魚雷自爆説外,還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觀點,即“胡德”號是被一枚落在舷側近處的380毫米炮彈從水下擊穿了船殼,進而命中了彈藥庫。這種説法有一個非常有力的旁證,“威爾士親王”號就遭遇了類似的損傷,一枚近失的380毫米在水下運動了大約25米後,擊中了該艦位於水線下8米處的船體,在擊穿了數道輕型隔壁後被防雷隔壁擋住,沒有爆炸。有學者通過計算也證實了水下命中説的可能性:“俾斯麥”號炮彈如果在距離“胡德”號舷側6.1米處入水,其水下彈道就可以避開舷側裝甲帶的下緣,從而鑽入艦體深處的彈藥庫,在引信動作可靠的情況下,的確能夠達到一擊致命的效果。但是,考慮到水下命中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而在同一場海戰中發生兩次更是罕見,所以這種説法也只能是理論上的可能性,無法得到確切證實。

■通過計算推測得出的“俾斯麥”號炮彈從水下擊穿“胡德”號艦體的彈道。

垂直擊穿説:最後,還有一種觀點一度頗有市場,那就是“胡德”號是被“俾斯麥”號發射的大落角炮彈直接擊穿了多層甲板後摧毀了彈藥庫而最終殞命,正如1920年的實彈測試所顯示的情況。這一觀點之所以流行,因為正好契合了舊式戰艦設計中忽視水平防護的缺陷,從而得出一個看似合乎邏輯的結論。然而,結合雙方的作戰記錄和德軍380毫米艦炮的彈道性能,有學者計算得出,擊中“胡德”號的那輪齊射的射擊距離大約為16500米,炮彈入射角度不可能超過14度,而在這種小角度下炮彈不太可能連續擊穿數層裝甲甲板直入彈藥庫。

■這幅畫作描繪“威爾士親王”號從爆炸沉沒的“胡德”號一側駛過。

2001年,“胡德”號的殘骸最終被發現,從而為解開“胡德”號爆沉之謎創造了新的機會。考古人員對殘骸進行了勘察,證實了“胡德”號的後部彈藥庫的確從內部發生了大爆炸,從而推翻了魚雷自爆説。同時,殘骸右舷的破壞程度明顯比左舷嚴重,從一個側面證明“胡德”號致命傷在於艦體後部右舷。值得注意的是,“胡德”號A炮塔之前的艦首大部分不知所蹤,有可能在下沉過程中斷裂,或者遭到內部爆炸的破壞。即便如此,對“胡德”號殘骸的勘測也未能澄清全部事實,很多細節至今仍晦暗不明,只存在於理論推測當中。

■根據對“胡德”號殘骸的勘測結果得出的該艦受損區域的範圍(紅色)部分,可見其致命傷在於艦體後部。時至今日,“胡德”號沉沒的具體情況還一直處於人們的推測之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