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流動的青春,時代的際遇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你是否還有懵懂的理想”“緩緩的腳步,真實的擁有,流動的青春來吧去吧和飛吧”……在9月21日晚舉行的“灣區升明月”2021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上,青年歌手王源深情演唱了一曲《流動的青春》,讓無數觀眾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青春澎湃。

某種程度上,“流動的青春”也是對當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真實生動的人生寫照。隨着大灣區建設提速加碼,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受“灣”有引力吸引,主動選擇打破地理侷限性,投入灣區融合的時代大潮之中。

時代不負韶華。在每一片創新求變的熱土上,在每一次歷史賦予的發展機遇前,總會有年輕人一往無前的身影。遙想40多年前,當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折打開市場的閘門,正是一羣羣熱血青年南下深圳特區,以敢試敢為的勇氣和捨我其誰的闖勁,成就了一座奇蹟之城,也度過了自己無悔的華彩青春。

水大魚大,奔流激盪。而今,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走到中國開放的最前沿。這裏聚集着人工智能、5G、數字互聯網等新技術產業,擁有成為國際一流和世界級城市羣的基礎條件,也將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在大灣區青年面前展開的,是一整幅“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美好圖景。

近些年,不少80後、90後創業團隊佔領先機的成功案例,便奏響了灣區崛起的時代強音。不管是用幾年時間迅速冒升、成為全球領先“獨角獸”企業的商湯科技,還是抓住“互聯網+物流”方向,如今將業務擴展至整個大灣區、輻射全國、東南亞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的科技企業Go Go Van(內地叫做“貨拉拉”),都讓人看到了大灣區不斷融合、流動和開放所帶來的無窮潛力。

一個人與一座城、一個城市羣,往往是彼此成就的關係。青年羣體,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建設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為了加快融合,打通港澳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最後一公里”,國家和各地也適時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助力青年到更廣闊的天地中逐夢奮鬥。

諸如“中央惠港青年八條”等措施,便通過求學、就業、創業、實習、青年服務等具體項目,切實減少香港青年前往內地發展的梗阻和擔憂,為大灣區的“流動青春”保駕護航。

機遇是由自己把握的,在時代發展大潮面前,“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此前,由於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一些港澳青年對國家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對當下的國情發展也相對陌生。如此,便難以真正打開視野、發現機遇。而隨着近年來香港將赴內地考察作為“公民科”課程重要一環等舉措的落實,越來越多港澳青少年有機會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具體而深入的瞭解觀察中激盪胸懷、增進國家認同、尋求發展機遇。

“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多年前,《獅子山下》唱出了一種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如今,青春的力量依然澎湃熾熱,粵港澳大灣區更寬廣的天地正等待年輕人去闖、去拼,去成就更加美好的未來。

流動的青春之中,承載着一場全新的灣區時代盛宴。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