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疫情形勢和經濟走勢趨於複雜,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給全球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暢通帶來了空前挑戰。
同時,今年又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週年,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抓住機遇、應對變局的戰略選擇。這無疑對中國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需要在更大範圍、更高水平上參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在此背景下,為更好地瞭解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經營現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朱天、張華、李銘俊及研究團隊在中歐EMBA同學中就“後疫情國際形勢下中國企業全球化運營情況”作了線上問卷調查,並基於1046份問卷結果,形成《2021中歐EMBA學員企業全球化調研報告》。
此次調查的樣本企業中,82%為民營企業,5.4%為國有企業,第二產業(製造、採礦、建築、電熱燃水生產和供應)佔比36%。本調查樣本企業與全國經濟普查企業數據對比,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近,因此本調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能較好地反映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現狀、機遇和挑戰。
由於樣本來自中歐EMBA在讀學員所工作的企業,因此大中型企業佔比顯著高於中國企業整體水平。所以,本次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目前中國 “頭部企業”的全球化運營情況。
發現一:中國企業全球化方興未艾
近14%的企業2020年境外收入佔總營收比例超過50%,可見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加深,中國企業與全球市場相融愈發緊密。同時,國家要求推動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對於強化內需體系、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具有重要意義。數據顯示75%的被調企業境外收入比例小於20%,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總的來看,被調企業已經走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道路上,同時也沒有忽視國際大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圖/作者供圖
目前,有三分之二的企業開展了與境外相關的各類經營活動,包括商品與服務進出口、境外設立分支機構、OEM/ODM代工、跨境電商等。其中,向境外出口商品或服務的企業佔比達40.9%。
圖/作者供圖
50%的企業從事與境外相關的投融資活動,包括收併購、境外上市等,與境外資本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聯繫。
圖/作者供圖
發現二:境外業務分佈地域廣泛
在所有擁有境外業務佈局的企業中,74.7%的企業在亞洲有業務佈局,在各大洲中佔據絕對優勢。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0年中國在亞洲的全年貿易總額達23865.6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1.4%。
在歐洲和北美洲佈局境外業務的企業數量相近,佔比分別達58.5%和57.2%,在歐洲佈局業務的數量略高。在南美洲、大洋洲、非洲有業務的企業比例也都達到兩位數,展現出中國對外貿易以亞洲為主、地域多元化的特徵。
圖/作者供圖
此外,對比企業當前業務的地域分佈和對未來業務的思考,我們發現,亞洲仍是最受企業青睞的區域,有三分之二的企業會加強在亞洲的業務佈局。但是企業在對歐洲和北美洲的判斷上則顯現出了差異:儘管目前在歐洲、北美洲佈局業務的企業數量基本持平(二者佔比分別為58.5%和57.2%),但在決定對其中之一進行加強佈局時,更多企業傾向於歐洲(41.8%),這一比例高於考慮在北美加強佈局的企業(35.6%)。
圖/作者供圖
發現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
近期我國陸續簽訂或完成多項區域貿易協定,其中關税、市場準入、知識產權、投資規定、競爭及爭端解決機制等議題都得到了超過20%企業的關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關税、市場準入、商品人員流通等條款。
同時,企業對國際關係也表現出更多的關注,反映出企業逐漸意識到來自國際政治這類超越於傳統商業範疇因素的新挑戰。
圖/作者供圖
發現四:機遇與挑戰並存
調研發現,中國企業在新冠疫情的“黑天鵝事件”中展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
21.4%的企業境外業務收入基本不變,17.7%的企業的境外業務收入反而增長,兩者相加的比例高於境外業務收入減少比例(25.3%)。還有12.4%的企業吸引到的境外投資有所增加。在境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經濟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這一結果充分展現了中國企業境外業務的抗衝擊能力。
圖/作者供圖
在調查中,有285人至少選擇了“在中國註冊設立的外商或港澳台投資企業”或“未在中國註冊的境外企業”中的一項作為自己在國內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他們當中的大多數認為源自這些境外對手的競爭壓力變化不大,甚至越來越小,兩項合計佔比達58%。而認為來自境外競爭對手的壓力越來越大的只佔23.2%。
這説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多是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也間接説明相對於境外企業,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在上升,這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日趨成熟的表現。
圖/作者供圖
而另一方面,中國企業開展國際業務仍有不小的挑戰。國際形勢變化是對企業境外業務的重大挑戰,但最大的挑戰還是人才,有51%的企業擔憂未來缺少開拓境外業務的人才。
圖/作者供圖
儘管經濟全球化在近年來經受了重大挑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疊加,部分國家提出供應鏈回撤,但我們的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是對全球化抱有信心,有超過一半的填答者認為,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方向,積極開拓境外業務是中國企業的正確路徑。
圖/作者供圖
本次調研勾勒出中歐EMBA學員所在企業境外業務的基本態勢,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中國企業全球化的現狀。調研顯示,中國企業廣泛開展境外業務,通過多種多樣的經營和投融活動,深度融入全球產品與資本市場。同時,中國企業開展境外業務仍面臨許多挑戰,但基本面向好,拓展全球化業務的大趨勢不會變。
逆水行舟,方顯勇毅。中國堅定不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助推全球經濟復甦的大國擔當。企業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大量中國企業勇於把握國際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積極拓展國際業務,在中國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授評論
中歐EMBA同學所在企業超過一半已經深度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參與了生產、貿易、資本和人才等四個方面的國際大循環。目前尚未有境外業務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一已經將開拓境外業務納入到今後幾年的計劃中。總的來説,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未來發展還是機遇大於挑戰。——朱天
調研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決心和行動,並沒有因為近年來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而有所減弱。全球化不僅為中國企業帶來海外收入,也能夠幫助企業更有效地利用全球生產要素,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欣喜地看到,校友企業的全球化努力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的理念是一致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夠在全球化中蓬勃發展。——張華
本次調研讓我們看到中國管理教育的新需求。中國企業家需要進一步開拓國際視野,把握國際規則,防範國際市場風險,提高企業國際運營能力,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商學院應當在這一過程中有所作為,知識創新是商學院的生命力所在,管理教育不僅應總結過去、解讀現狀,還要能夠幫助預見未來。我們需要加強對國際政治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對企業發展影響的研究,不斷解答新問題,回應新需求,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道路上行穩致遠。——李銘俊
文 | 朱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李銘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榮譽退休院長、管理學教授)、皮鑫(研究助理)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