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北京衞視系列紀錄片《我為羣眾辦實事之局處長走流程》播出。在該紀錄片中,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王林拜師外賣小哥,體驗了一天送外賣的感覺。12小時裏,王林完成5單送餐,獲得快遞費41元。他累癱在馬路牙子上:“太委屈了,這個錢太不好掙了。”之前,他疑惑:“為什麼平台給小哥派那麼多單?”現在他明白了:“我們小哥要有收益的話,必須要搶那麼多單。”比如他的師父,能同時送15單。(北京日報)
很難説,這樣一次淺嘗輒止的“實景調研”,能夠帶來多少明顯的公共治理改善。而這份深入基層、換位思考的姿態,本身就是稀缺的,就是值得肯定的。對於不同羣體的相互溝通了解,對於行政主體和“相對人”的彼此磨合調適,這段特殊的故事,大致是有益的。
之所以説此舉不同於作秀行為藝術,主要是因為兩點:其一,副處長確實相對完整地走完了外賣員的“全流程”,並且客觀上也是真幹真拼、精疲力盡;其二,此事中多就事論事,而沒有唱高調、堆人設,也沒有粗製濫造的煽情……就算是從紀錄片本身而論,這也算得上一個好看的節目,是有反差、衝突和新奇性的,引發公眾熱議,並不奇怪。
“太委屈了,這個錢太不好掙”“小哥要有收益的話,必須要搶那麼多單。”也許有人會説,這不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嘛?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人對此是缺乏直觀的、具象的感受的。甚至,在“外賣小哥月入過萬”“騎手日常橫衝直撞”的刻板印象下,大眾對這一羣體的誤解和隔閡,實則是在漸漸加深的。在此背景下,這樣一個視角獨特、一手材料的“紀錄片”,是能提供信息增量的,這就是有價值的。
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只是各有各的“不易”。對此,無須矯情,無須同情,也無須悲情。市場的遊戲規則與自發秩序,是“合理的存在”。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去關注、去努力的,實則是完善公共制度保障,強化法律法規的在場感。以外賣小哥為例,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沒能簽下正規的勞動合同,沒有享有法定的社保待遇。凡此種種,都是恰恰是作為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的王林,所需要去正視並解決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