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户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秋節臨近,月餅話題又開始火了起來。日前,有媒體調查發現,收售卡券的黃牛也多了起來。記者走訪某品牌位於北京的3處提貨點,均發現有黃牛在附近活躍。根據黃牛報價,該品牌月餅券回收價多是原價的4折-5折,出券價多在6折-7折。這一收一賣,每倒賣一張券,黃牛可從中獲利幾十元到百餘元。
由於銷售週期和保質期都比較短,為了應對生產和市場需求可能脱節的壓力,部分月餅生產廠家選擇發售月餅券,也算得上是一種基於市場的智慧。並且,月餅券也方便了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不過,黃牛在其中賺取的不只是差價,通過與上游經銷商、禮品公司的聯手,還可能控制短期內的收購和出手價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有擾亂正常市場秩序之嫌。除此之外,為了吸引團購單虛開發票,也涉嫌違法。
對消費者來説,從黃牛手中購買月餅券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憑券拿到的月餅可能“貨不對板”,或是遭遇“提貨難”,甚至被要求加價購買其他款式的月餅。如去年,來自上海市市場監管局12315熱線平台數據顯示,國慶中秋長假前四天,一般食品類投訴舉報743件,涉及月餅類投訴舉報就達160件,主要反映月餅“提貨難”(約佔七成)、遞送不及時、“掃碼兑換”無果、售後服務延遲等。因此,相比月餅券,普通消費者直接購買實物,才是一件更靠譜的事。
不過,從市場反饋來看,對於黃牛炒作月餅券的現象也不必過於擔心。作為一種時令性非常明顯的特殊商品,月餅銷售市場的天花板其實並不高。如據相關統計,中國月餅銷售額雖然從2015年的131.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05.2億元,但增速持續放緩。這意味着,黃牛“興風作浪”的空間其實也有限。
當然,這不等於説可以對亂象聽之任之。尤其是涉嫌違法的行為,職能部門還是應該強化監管,不管是黃牛炒作,還是商家故意對消費者設置促銷套路,踩踏法律紅線的就該依法懲處。另外,消費者也要擦亮眼。日前,中消協就向社會發出提示,消費者在購買月餅時,應儘量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按需購買,避免浪費。過個快樂祥和的中秋節,別讓“紙月餅”破壞了心情。
來源:荔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