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96年的“團圓”
王建軍 本報記者 卞 曄
4月5日上午10時,撫州市烈士陵園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跨越1500公里從四川高縣來贛尋親的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張錫龍烈士的7位孫輩。撫州市各界羣眾200多人與他們一同冒着綿綿春雨,懷着崇敬之心來到張錫龍烈士墓前祭掃。
張錫龍(1906-1933),四川高縣人。1931年在瑞金任步兵學校校長;1932年3月調任紅五軍團第13軍參謀長;後任紅三軍團第7軍軍長,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6月任紅三軍團第4師師長;當年12月,在第五次反“圍剿”黎川縣團村戰鬥中壯烈犧牲。
祭掃現場,大家一起給烈士墓敬獻鮮花。張錫龍烈士的長孫女張樹容泣訴:“爺爺,您可知道,奶奶等了您一輩子呀!”
這是一個離家96載的“團圓”故事。
1920年,張錫龍的父母給兒子與高多陶定親。1925年,張錫龍告別父母兄弟,投身革命,從此與家人失去聯繫。此後,高多陶就在張家務農生活,苦苦等候張錫龍回家。直到1952年,她才獲知張錫龍在1933年犧牲了。高多陶悲痛欲絕,此後一直贍養張家父母,終生未嫁。1969年,高多陶去世,當地政府認定其為烈士家屬。歷經50多年風雨滄桑,高多陶的墓碑靜靜地立在當地半山腰,如同當年她在村口日夜等待張錫龍歸來。為讓烈士家後繼有人,張錫龍的弟弟將兒子過繼給高多陶,張樹容等人於是成為張錫龍烈士的孫輩。
黨和政府從來沒有忘記革命先烈。2019年,新組建的撫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尋找革命烈士後人活動,僅一個月就成功聯繫到包括張錫龍在內的13位紅軍高級將領的親人。如今,時隔96年,張錫龍烈士與家屬實現了跨越世紀的團圓。
烈屬們從來沒有忘記革命先烈。張錫龍的妹妹出嫁時將哥哥留下的3塊銅圓傳給弟弟作為傳家寶保留至今。張家一代代人把張錫龍作為他們的榜樣和驕傲。九十多年來,張家三代人一直在尋找張錫龍的下落。
人民從來沒有忘記革命先烈。參加祭掃的羣眾無不被烈士的故事所感動。黎川縣團村,張錫龍的犧牲地,如今樹木葱蘢,村民生活富足。昔日的硝煙和血跡早被風雨沖刷乾淨,但烈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的革命史永遠鐫刻在人們的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