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家庭關係專家薩提亞説:“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無論你喜歡或者排斥,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父母的影子,更有可能會活成父母的樣子。
01
家庭就像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是深遠持久的。
童年經歷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也會深藏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當孩子面對人生重大決定時發揮着作用,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裏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悽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裏,反而變成了阻礙。
一時間,“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快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自己失敗的人生時,開始着眼到家庭關係上,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
02
與之不同的是,一部分人在發現自身攜帶傷痛以後,努力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減少這些對自己的影響,並且儘可能為子女提供優於自己的教育。
而另一部分人,卻把“原生家庭”當作了自己失敗人生的藉口,越來越多雞毛蒜皮的小事,稍微一追根溯源,矛頭就直指原生家庭。
“上大學被同學嘲笑很土,我感到很自卑,因為爸媽以前不允許我打扮……”“從小家裏經濟條件就不好,長大後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
他們將自卑、能力不足、性格不好通通甩鍋原生家庭,嫌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藝術修養不夠、不會變通不會諂媚……
甚至還有人體重超標,不想着如何減肥,反而埋怨老人給自己準備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
他們抱怨社會不公、埋怨父母,卻唯獨忽略了,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有足夠的眼界來判斷好壞,也有充分的自由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決定。
一個將自己的不如意怪罪到父母身上的成年人,就是一個精神上尚未“斷奶”的巨嬰,總是將自己人生的好壞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然而,正是這些沒錢沒地位沒文化的“三無父母”,將雙手磨出老繭,辛辛苦苦送孩子進入大學,想要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作為父母,他們從來沒想生下一個孩子與自己共沉淪。
並且,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03
某知識分享平台上曾有個熱門的話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
“永遠不要以童年遭受的苦難和糟糕的原生家庭,作為自己墮落的藉口。”
影響並不是決定,岩石縫隙裏能長出參天大樹,苦難生活中也能開出希望之花,童年的傷痛不應該成為阻礙自己人生前進的藉口。
“不是每個創傷都是災難,除非你允許這個災難發生。”
因為,你不能選擇你是誰,但你可以選擇成為誰。
不會打扮?多關注點時尚雜誌美妝博主,培養自己的審美,慢慢總會好轉。 經濟條件不好?爸媽已經很艱難了還把你辛苦拉扯長大,委屈之前建議你先學會感恩。
正如蕭伯納説:“能夠站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的人,是那些站起來尋找他們想要的處境的人,是那些如果他們找不到,就去創造這種處境的人。”
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無論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會歷經風雨、遭遇傷害。
不抱怨、不指責,生活才能穿過風雨、撫平傷害,才有向上生長的可能。
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畫卷的起點,人生的落點則更多地取決於自我成長。
不要因為一個不完美的開始,就放棄人生旅途美好的風景;
不要因為成長路上有陰霾,就讓餘生都生活在黑暗。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只要不糾結出身,不抱怨過去,人生從任何起點出發,終有到達山頂的一刻。
只要不放棄成長,不止步不前,生活不可能永遠風雨,總會迎來豔陽的一天。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