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遇到件讓我感觸頗深的事情:
過年期間,我到一長輩家裏拜年,他們家孩子剛從爺爺奶奶家到姥姥姥爺家玩。玩耍過程中,孩子故意把拼圖灑了一地,他姥姥制止:“不能把玩具灑在地上”。
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我看來連批評都算不上,可孩子大發脾氣:“我不要你!我要回我爺爺奶奶家!我不要你們!討厭你們!你們走開!”
孩子這番話讓大家都很尷尬,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情緒如此激動的孩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多嚴重的事情。
事後我聽其他親戚説,這孩子從小就聰明,也很愛學習,就是脾氣不好。他媽媽覺得,只要孩子成績好,長大後靠才能吃飯,根本不用看別人臉色,指不定還要別人來求他辦事呢。
我滿臉疑惑:這媽怕不是看霸道總裁的電視看多了吧?真以為低情商的人還能很好地立足社會?
如果你家孩子出現一言不合不顧場合就發脾氣、抗挫能力低、不在乎別人感受等現象,就該好好反思,是不是缺少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
1. 情感引導。
如果你想教孩子什麼是耐心,怎麼教?
孩子想要你陪他畫畫,可是你手裏的家務活還沒做完,你告訴孩子:我這點家務做完就陪你完好嗎?孩子不依不饒,哭着抱着你的大腿:不行,我等不及了。
這時候怎麼辦?你可以這樣做:
告訴他什麼是對的,比如“媽媽在做家務時,你可以先不哭。”或者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讓媽媽快一些,你可以幫媽媽一起做家務,這樣媽媽就能快些完成任務陪你玩了。”
接着我們要幫着孩子做對的事情,“你坐在那裏不哭,媽媽看下你做得到嗎?”“嗯,你可以幫媽媽把洗好的拖鞋放到門口嗎?”
最後別忘了做完家務後,肯定孩子的做法,“你知道你剛才的行為叫什麼嗎?就叫耐心。你做到了”。
同理,如果你要教孩子寬容、分享、妥協等行為時,“依葫蘆畫瓢”即可。
2. 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帶孩子到公共遊樂設施玩耍,必不可少會遇到的衝突就是:其他孩子過來有意無意地搶了孩子正在玩耍的東西,或者孩子想玩別人正在玩的東西。
你會怎麼幫助孩子?幫孩子“打跑”侵略者還是引導孩子去玩別的?
你可以這樣做,偷偷告訴孩子:“你可以拿另一樣玩具和他交換着玩,看他願不願意。或者你可以先玩其他的,等這邊沒有小朋友玩了,你再過來玩耍。”
這是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孩子遇到困難就哭哭啼啼,然後媽媽打前鋒幫孩子排除問題。
平日裏多和孩子養成“沒關係”的口頭禪,教孩子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3. 多帶孩子出門交際。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情緒不好,不想把他帶出門,“我才不帶,萬一他在外面又亂髮脾氣,我可受不了。”
這樣容易造成惡性循環,讓孩子越來越封閉自己,不知道如何跟他人接觸。
在出門之前和孩子商量好:“出門不能亂髮脾氣。”在外鼓勵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觸,有禮貌、愛分享的孩子肯定備受歡迎,多幾次這樣的正面刺激,孩子就會知道要如何做才能讓大家都歡喜。
回到家後,也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做法,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才能更加直觀地面對自己的行為,調解自己的情緒。
高情商的孩子,生活中積極陽光、懂得尊重別人,而且知道如何與社會和諧相處,這些特質除了受父母遺傳基因的影響,孩子成長環境中家長的引導也頗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