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作為目前全球GDP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大國,中國和美國是當今全球談論最多的國家。在某些問題上,中國的熱度甚至超過了俄羅斯,而中美之間的關係也趨於變冷,甚至隱隱出現了敵對的味道。
10月30日,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了日本最大媒體《讀賣新聞》的專訪。採訪中,日本記者對孔大使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鋭的問題:“中美之間是否有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
對於日本記者的提問,孔大使表示:無論是中美關係,還是地區局勢都比以前更加複雜,但是“無論面對何種困難和挑戰,中國都將堅定捍衞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其實孔大使的表態也是中國政府、中國14億老百姓的心聲——
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但是中國也絕不會拿原則去做交易,任何企圖傷害中國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的企圖,都不可能得逞。
從歷史角度看,即使是擁有核武器之後,核大國之間的對抗甚至小規模衝突也都一直存在。1960年5月1日,美國飛行員佛蘭西斯·鮑爾斯駕駛着U-2高空偵察機在蘇聯上空被擊落;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儘管蘇聯最終撤出了駐紮在古巴的導彈武器,美國承諾不進攻古巴,但依然有1架美軍U-2偵察機被駐古巴的蘇聯地空導彈部隊成功擊落……
核大國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雖然難以想象,但發生一般性、低烈度的軍事衝突並不是沒有可能。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美國軍隊的防區是全世界,自然不會允許任何其他國家“佔山為王”成為地區霸主。基於這個判斷,任何地區性國家一旦有“崛起”的苗頭,就會遭到美國毫不猶豫地打壓遏制。冷戰時期,美國不僅在軍事政治上和蘇聯爭霸,對同屬於資本主義集團內部的德國和日本也是毫不手軟。1985年著名的“廣場協議”後,一錘一錘硬是把當時如日中天的日本打回原形,日本時至今天仍在“失去的三十年”裏徘徊。
現代國際關係的本質在於,各國都希望謀取自身的最大國家利益,但某些國家企圖把自己的國家利益建立在他國利益受損的前提上,這就讓人不能容忍了。如今中國的國力增長、軍事力量增強,當然要加強本國領土、領海的防衞工作,不過美國總是把中國加強自身國土防禦的舉動看作是地區大國崛起對美國的威脅。
從根本上説,中美衝突分歧的核心在於美國抱着“霸權主義”的思維,從來不把中國當作是平等的合作伙伴。
中美之間走向分歧矛盾,甚至是走向對抗從某種程度來説有其必然性。唯一能夠遏制美國干涉的,只有不斷增強的中國國力和軍事力量。力量,是西方政治和外交界唯一能夠聽得懂的語言。有人説:當中國擁有一艘航母時,中國是世界秩序的挑戰者,是威脅;當中國擁有十艘航母時,中國是世界和平的保衞者。這話雖然聽起來很諷刺,不過卻真實解答了西方國家對於“力量”的認知。
要想獲得平等尊重的地位,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實力。當中國的實力發展到美國不得不重視的情況時,美國才會真正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國。
早在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就敢於派遣志願軍深入半島,和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正面作戰,而且不僅參戰,還擊潰了美軍。由此一戰,新中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樹立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如今面對美國在我國台灣、南海等地區不斷地挑釁,孔大使明確表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民擁有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權利,這不是發達國家的特權,而是各國人民都應平等享受的權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