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巴基斯坦挺好的,今年決定就地過年!”2月1日,中鐵北京工程局機場分公司微信工作羣中,巴基斯坦項目經理戴春壯帶頭説道。今年春節,作為中國中鐵“走出去”的年輕人,他們選擇留在異國他鄉,用勇氣與擔當書寫家國情懷。
2020年9月3日,中鐵北京工程局機場工程分公司7名員工應召而動,“逆行”海外,支援巴基斯坦瓜達爾新國際機場建設。此前,已有5名中鐵青年作為援巴建設的“先遣隊”抵達巴基斯坦,他們曾參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
巴基斯坦多山區、丘陵和沙漠地帶,嘴唇乾裂、皮膚蜕皮是援巴青年的常態。23歲的項目成員王志威説:“剛來這裏時,我們説話還中氣十足,時間長了,不敢再大聲喊話。平時最怕摔着碰着,因為一旦受傷,傷口就會開裂,要很久才能癒合。”
不僅如此,援巴青年努力克服施工環境複雜、物資設備缺乏、人員不足、疫情影響等多重困難,堅守崗位。剛到巴基斯坦時,當地新冠肺炎疫情情況複雜,前期到崗的先遣隊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項目部食堂、宿舍等10間板房的搭建工作,確保疫情期間後勤保障和後續工作有序開展。
今年22歲的勘測員冉海東是年齡最小的援巴青年,圖紙和測量儀器是他的兩大法寶,觀察角度、伺機立杆、精準測量,動作一氣呵成,在同事眼裏,冉海東是最能“控制”風向的人,“每次測量,海東的立杆都紋絲不動,測出的工程數據精準度高”。
特殊環境下的精準測量不是易事,冉海東通常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由於項目勘測場地面積大,周圍視野空曠,多風沙、日照強,隊員外出工作都要“全副武裝”,戴上遮陽帽、護目鏡,以防因長時間光照出現皮炎和眼部病變,冉海東打趣自己是“住在沙土堆裏的人”。久而久之,援巴青年個個練就了通過背影識人的本領。
援巴青年王志威是家中獨子。2019年7月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中國中鐵北京工程局,先是在機關熟悉業務,1年後,他主動申請到基層一線最艱苦的地方歷練。
一開始,家人不理解,可王志威一再堅持要去援巴項目,“我小小年紀,正是該闖蕩的時候”。他安慰家人“每週至少通一次電話”。
巴基斯坦的情況遠比想象中艱辛,“項目場地滿是裝載機、挖掘機、小型鑽機等設備,沒有高大建築物,更別提5G網絡”。每次通話,王志威都要走上一段路,找尋信號強的地方,“通話10分鐘,中斷一兩次都是常事。”由於信號不好,再加上時差等因素,王志威和家人之間的通話“急事一天回,小事一週一溝通”。
工作中,王志威是援巴青年的“小管家”。在服務前線人員吃好、喝好、日子過好上,王志威沒少花心思。問起春節最想吃什麼,援巴青年異口同聲地説:“餃子”。
王志威説,有時不忙了,大家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食堂一起包餃子。男孩子們笨拙地捏着奇形怪狀的餃子,雖然趕不上“媽媽牌”水餃的味道,卻能在相聚中緩解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每次回國,家裏給備的第一頓飯,一定是大餡水餃”。
今年春節,這些遠在海外的援巴青年也在匯聚不一樣的年味。中鐵北京工程局工會將舉辦“慶佳節、送温暖”等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慰問海外員工,“企業替我們關心照顧家中老人,家人好,我們就好,企業就旺。”戴春壯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