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郄建榮
面對當前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的形勢,自然資源部提出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在管轄海域,對主要海洋生態系統類型實現全覆蓋式監測。摸清我國海洋生態家底。
針對構建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日前,自然資源部專門下發通知。自然資源部指出,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雙重壓力下,當前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海岸帶地區受高強度開發干擾顯著,海洋生態問題存量較多,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境喪失及破碎化問題突出,入海污染物總量依然很大,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多發,生態保護任務仍然複雜艱鉅。
至於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如何佈局?自然資源部提出的要求是,構建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我國管轄海域、輻射極地和深海重點關注區的業務化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在近岸海域,重點聚焦重要河口、海灣、珊瑚礁、紅樹林、海草牀、鹽沼等高生物多樣性或高生產力區域,以及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生態災害高風險區等,優先佈局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測。
自然資源部表示,開展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摸清我國海洋生態家底,跟蹤海洋生態變化趨勢,實施海洋碳匯監測評估,統一劃定國家級海洋生態分區,構建精細化的區域海洋生態圖。實施海草牀、紅樹林、鹽沼等典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到2025年,完成珊瑚礁、海草牀、紅樹林、牡蠣礁、海藻場、鹽沼、泥質海岸、砂質海岸、河口、海灣等10類典型生態系統的全國性調查。
自然資源部要求,依據面臨威脅的嚴重與迫切程度,以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態系統預警等級,制訂珊瑚礁、紅樹林、鹽沼等典型生態系統預警技術指南,製作發佈預警產品。同時,還要統籌中央地方力量,構建“岸-海-空-天”立體化監測能力。發展衞星、無人機、無人艇等大面監測能力,建設海洋生態監測站,着力提升監測工作效率和覆蓋水平。
自然資源部提出,依託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統一設計、分級建設海洋生態預警監測信息化平台。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