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污染誰負責 “零廢棄”社區不是烏托邦
【環球網公益報道 記者 文雯】現如今,“垃圾污染”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垃圾的堆積不僅污染了水源、土地,給城市造成極大負擔,更威脅到了人類的生活與健康。2000年建設部下發《關於公佈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正式拉開了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的序幕。歷經20年的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規的過程,“垃圾分類”從自願自覺邁向法治規範的關鍵期。
關注環境問題,尤其是“垃圾分類”問題一直是萬科公益基金會的工作重點。2018年,基金會制定出2018-2022年五年戰略規劃,以“可持續社區”為目標,重點推動環境保護和社區發展,當前着重在社區廢棄物管理等方面展開工作。
為響應國家關於垃圾分類和建設無廢城市的號召,同時秉持萬科公益基金會“可持續社區”的發展目標,舉辦了第二屆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由此契機,環球網公益頻道特邀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女士進行專訪,進行深入的觀點討論和案例分享,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探討如何建設我們共同的綠色城市,促進不同環保力量的借力、協同與深化。
環球網公益頻道:為什麼我們要倡導“零廢棄”?零垃圾、零浪費的“零廢棄”生活,能給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陳一梅:首先從地球實際上能夠承載的自然量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的每一個人只要生活就會產生垃圾,不管垃圾最終被如何處理,只要量在持續增長,實際上環境所能消納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少。
第二是從時間的角度。我們產生垃圾,然後處理垃圾,所帶來的對環境的影響其實跟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係,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定時間內扭轉現在的局勢的話,我們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需要在環境、在行為上做一些改變。
萬科公益基金會以可持續社區為戰略目標,在戰略目標下,我們希望能從環境保護和社區發展,這兩個方面去切入可持續發展這個話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有一份初心,基金會把它作為一個戰略方向,希望在全國已經提出垃圾分類政策20年以後,我們還能有一些新的做法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萬科公益基金會在2018年7月發佈了社區廢棄物管理項目,作為基金會的旗艦項目,項目的宗旨就是建設零廢棄的環境和生活方式。
針對我們剛才説的垃圾帶來的問題,我們希望能採取一些系統的行動。在政策層面上、在實踐層面上、在賦能層面上、在個人層面上、在團體層面上、在機制及文化層面上等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行動,能首先讓整個社會,意識到這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在一個場景當中各自都有各自的角色。所以要製造這樣一個氛圍,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每一個個體、每一家機構都是有責任採取行動的,從而給社會帶來改變,形成可持續的發展的模式。
第二個方面,垃圾分類問題不只是一個環境的問題,它同時還是一個是社會治理的問題和文明水平發展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希望通過倡導零廢棄、食物零浪費的活動讓大家意識到:社區建設需要大家共同面對。
環球網公益頻道:您認為在社區垃圾分類中,居委會、物業、業委會還有居民,他們都應該分別承擔怎樣的公共責任呢?
陳一梅:在論壇當中,也有很多嘉賓反覆提到了:誰污染誰負責。這應該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垃圾的產生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我們製造的垃圾來負責任。所以如果按照這幾個角色來講,首先每一個人作為一個居民,作為一個市民,作為一個公民,就要承擔一定的垃圾分類的責任,最好還能做到垃圾減量,從源頭就開始起到相應的作用,這個是最根本的。
我們現在有很多地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這也是一種引導。要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要在家裏就進行垃圾分類,然後再把它分類投放到小區相應的地方去,或者相應的設施去。
在小區當中,居委會主要是起一個領導作用,因為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所以居委會在街道的指導下,有責任來把社區當中的垃圾分類問題作為自身的一項職責。最理想的狀況是這些角色協作。居委會、物業、業委會、社會組織、志願者、團體組織……都應該協作起來。可以這樣説,居委會在街道的指導下,有一個要達標、需要落實政策的責任,起主導的作用;居民是必須有義務來做垃圾分類的工作;物業和業委會應該在各自的職責範圍之內,儘量去跟其他的羣體或者人羣來合作,既不要不作為,也不能過於作為,需要協調。
環球網公益頻道:在這一年中,萬科公益基金會的社區廢棄物管理項目試點取得了怎麼樣的階段性成果?
陳一梅:萬科公益基金會在社區廢棄物管理這個項目當中,設置了有幾個板塊,一大板塊是場景,主要是做試點;還有一大板塊是平台,主要是做一些跨場景的專門的議題、賦能以及智庫的平台。
這裏我主要説一下試點的情況,它主要是在場景板塊當中,我們分別在住宅小區、學校、辦公場景做了試點。小區是從2018年7月開始到現在,我們在全國21個城市的37個小區做了社區廢棄物管理的試點。試點的側重主體不同,有的是業委會主導,有的是物業主導,有的是街道主導。除了城市小區以外,我們還在全國的學校開展試點,我們的零廢棄學校項目覆蓋了全國91所學校。辦公場景,我們主要是用萬科集團作為先行的試點,然後再總結經驗,推廣到全國。
在試點當中,有機垃圾是基金會關注的重點。有機垃圾包括廚餘垃圾和綠化垃圾。有機垃圾的處理方面,基金會目前探索一種叫分散式的解決方式。我們希望在市政環衞統一、集中收運的方法之外,各個小區或不同的單位,也能在自己分散的場景當中,能全部或者部分的處理掉一些自產的垃圾,儘可能地循環再利用。我們全國各地的一些成功的案例都是用這種方法,我們希望給全國社區的垃圾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路——社區有機垃圾分散式處理。
除此以外,我們還有知識積累,因為做了很多零廢棄學校和無廢校園的項目,所以我們也形成了一套零廢棄學校指南、零廢棄辦公指南。這些工具性的經驗包也都可以提供給公眾使用。
環球網公益頻道: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今年是第二屆了,萬科公益基金會努力踐行“零廢棄辦會”的理念。相比去年來説,今年有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明年的目標又是什麼?
陳一梅:第一屆社區零廢棄管理論壇在成都舉行,是線下論壇。當時我們設計論壇的時候,就決定把“零廢棄辦會”這個元素設計進去。一方面我們要踐行,另外也是倡導。與會者都是對零廢棄感興趣或者是致力於這方面工作的。所以去年我們做得比較極致,兩天半的會議,參加者將近300人,我們垃圾的產生量一共是27.66公斤,平均每一個人只有0.1公斤的廢棄物,其中主要還是廚餘垃圾。所以去年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另外,去年所有的參會嘉賓都住在酒店裏,我們會提前與酒店溝通好,每一個嘉賓的房間裏,提前把“零廢棄入住”的提示放到房間內,而且房間裏不放置一次性用品。
今年是線上論壇,廢棄物的產生量更是微乎其微的。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從碳排放角度上和“零浪費”的角度上講,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之後,我們想把各種場景都“零廢棄化”。零廢棄“辦會、”零廢棄”賽會、“零廢棄”音樂會、“零廢棄”博物館等等。
萬科公益基金會有一套行為準則,就是基金會的員工都要有這個理念,例如不喝塑料瓶裝水,大家出門自己帶餐具等等。我們(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先生也是這樣的,王石先生已有10餘年堅持不喝塑料瓶裝水。我們希望從明年開始,倡導我們所有的合作伙伴也都能參與到“零廢棄“的行動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