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解讀|黨俊武:長壽時代無局外人,要避免“老後被動”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受訪者供圖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度提及老齡化問題。
對於國家戰略這一提法,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稱,伴隨長壽時代到來,要保證老年期的生活質量,往往取決於每個人年輕時候的準備。因此,必須要通過國家戰略動員全民終生做好長壽生活的充分準備。
“老齡經濟的革命性在於,它將把每一個人都塑造成為經濟變局中的主要當事人,讓所有人在老齡社會活得健康長壽有意義。”黨俊武在近日出版的《老齡經濟》一書中指出,中國老齡社會帶來的新經濟,體量空前且創新空間巨大。中國將是世界上老齡經濟的最大實驗場。
在黨俊武看來,中國防範“老後破產”問題,需要從“全生命週期”的角度統籌做好準備。而從經濟體系上來説,要轉變經濟觀念,發展生育友好型、健康友好型、長壽友好型經濟。企業不能因追求效益最大化而讓員工過度加班,要防範國民因過度追求高工資而導致健康風險上升,錯過最佳生育期等問題。
長壽時代開啓,要從全生命週期做一攬子準備
新京報貝殼財經:為何要把人口老齡化放在國家戰略的位置上?
黨俊武:據統計,我國現在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餘壽數是20年;預計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平均壽命將增加27年。
人口老齡化是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轉變的標誌,主要表現是老年人口增多和年輕人口減少的過程,這意味着社會主體的結構性轉變,涉及全體社會成員和發展的方方面面,必須從全局和長遠着眼,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應對。
這種轉變不只發生在老年羣體或個體的老年時期,而是覆蓋全民全生命週期的變化。伴隨普遍長壽時代的到來,要保證老年期的生活質量,往往取決於每個人年輕時候的準備。因此,必須要通過國家戰略來動員全民終生做好長壽生活的充分準備。
總體説,老齡社會帶來的問題是基礎性的、全局性的,需要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動員政府、市場、社會和媒體等共同推進,並形成長期的機制。
新京報貝殼財經:我們從古代就追求長壽,為什麼實現普遍長壽之後反而焦慮?
黨俊武:這源於“老齡社會恐懼症”,即全民對老齡社會的恐懼,實際上,這也是全球性的“現代社會病”。
之所以感到恐懼,首先是觀念問題。在過去觀念中,社會就是年輕人多、老年人少,而現實卻是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這是史無前例的重大現象。但如果轉變觀念就會發現,老年羣體增多説明平均壽命拉長,而且,統計學上是老齡化,但現實中卻是年輕化,七八十歲的人還能開車,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當然,也要防範孩子太少導致的過度老齡化問題。
這種恐懼還來自於對健康問題、疾病費用“無底洞”“老後破產”、失能無助以及生存意義缺失等方面的顧慮。對於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老年人希望老後有子女來照料,但又擔心給孩子添負擔,由此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如何避免“老後破產”等問題出現?
黨俊武:日本已經出現的“老後破產”,雖然不是主流現象,但問題本身很嚴峻,且對我國來説也是一個值得汲取的教訓。對中國來説,要防範“老後破產”問題高發,需要從“全生命週期”的角度統籌做好準備。
所謂全生命週期,西方講是“從搖籃到墳墓”,我認為還需要再擴大一些,即從出生準備開始,到身後事務安排做出一攬子準備。
我認為,要建立一整套覆蓋全體公民、全生命週期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包括生育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退休制度以及養老、醫療、長期照護社會保障制度及其相關服務體系。其中,基本保障只能保障有飯吃,但飯裏是不是要加個大蝦,就要靠個體自身,如做大個人養老金蛋糕。
要倡導新時代“長壽人”的生活方式,要把終生健康作為個人的終生戰略。長壽之後,錢多什麼都可以買,但沒健康有錢就只能買健康。
從經濟體系上,要構建適應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要求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意味着要轉變經濟觀念,發展生育友好型、健康友好型、長壽友好型經濟。企業不能因追求效益最大化而讓員工過度加班,要防範國民因過度追求高工資而導致健康風險上升、錯過最佳生育期等問題。
最後,還要重拳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以“一老一小”為重點面向所有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這是國家戰略落地的關鍵。
供需格局將迎鉅變,2050年“中老齡產業”將佔GDP三成以上
新京報貝殼財經:老齡化可能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戰?
黨俊武:挑戰是全方位的,但最核心的是經濟主體的結構發生變化,並引發社會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轉變。
原來的經濟結構是中青年人為主,相應的供需結構也是以中青年羣體為主。但隨着老齡化進程加快,老齡社會新需求越來越多,原來面向年輕人口的供給體系就無法滿足,年輕社會供給體系與老齡社會新需求結構之間的矛盾,是我國乃至全球經濟今後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
同時,老齡社會形成的新需求結構,不僅是老年人的需求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需求也在變化,他們將更加註重健康生活,更加註重人生下半場的規劃等。
如何將這些新需求轉變為真正的有效需求更具挑戰。現實中,“手頭緊”是制約老齡產業的深層原因。年輕羣體如果手中沒有餘錢,人生下半場就是問題。因此,老齡社會給共同富裕帶來的挑戰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新京報貝殼財經:供給體系轉變意味着什麼?
黨俊武:供給體系的轉變往往十分痛苦,是要“見血流膿”的,供給體系轉向適應老齡社會的新要求,這將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對於傳統企業來説,這種變革將是顛覆性的。生產新的產品,需要重新研究市場調研、產品設計,新的資金和銷售渠道,這些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金白銀,許多人已經付出代價。
不過,相應的老齡產業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新京報貝殼財經:對經濟發展來説,老齡產業藴含哪些新動能?
黨俊武:需要指出的是,老齡產業絕不只有養老產業。我在《老齡經濟》一書中,將老齡產業分為大中小三個層面,養老產業只是“小老齡產業”。“中老齡產業”是指從全生命週期角度來看的老齡產業;“大老齡產業”則是宏觀經濟角度下適應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整個產業體系。
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預測,中國是世界上老齡產業潛力最大的市場,預計到2030年,“中老齡產業”的年產值將佔到當時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5;到2050年,將突破屆時GDP的1/3以上。
如果從適應老齡社會新需求來説,宏觀經濟下整個產業體系的“大老齡產業”,發展潛力更大。
老齡產業“黃金時代”,老齡金融產業是壓艙石
新京報貝殼財經:企業家如何抓住這個“黃金時代”?
黨俊武:企業沒有找準方向和商業模式,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真正深入地瞭解客户羣體的需求。現在供需雙方就像京劇裏的《三岔口》,黑白兩個武生打了一宿,誰也沒碰到誰。因此企業家要先搞清楚真實的需求、相鄰需求、關聯需求、長期需求各是什麼。
同時,我國還需要針對老齡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通過中長期規劃來引領發展。比如文化、健康、宜居、服務、製造、金融等六大支柱產業,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如何定位,分階段的發展目標是什麼,需要哪些制度安排和產業政策等,這些都需要抓緊研究。
老齡產業是歷史上產業鏈最長最複雜、總量最大、潛力最大的產業,因此,其發展規劃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考量。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蔘與老齡產業開發,正在成為潮流。潛力大的市場需要有潛力的人來開發。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老齡產業六大支柱產業中,你最看重哪個產業?
黨俊武:我認為老齡金融產業是老齡產業發展的壓艙石。從體量上看,老齡金融是老齡產業和老齡經濟的重中之重,除老年人的金融資產外,未來隨着中等收入羣體的擴大,中青年人為老年期所做的金融準備潛力不可估量。這意味着老齡金融產業在未來宏觀經濟中舉足輕重,一端關聯着經濟的持續運行,一端關聯着全體國民的終生長壽生活。
我認為,未來的金融政策需要把戰略重點從“銀髮族”擴大到所有羣體,尤其是中青年羣體的老齡金融準備上來。這就需要更加解放思想,從就業、收入、税收等方面採取更大的舉措。讓年輕人當下有錢可花並有餘錢的同時,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願意把錢放在養老準備而不是沒有長遠意義的消費上。
同時,其他老齡產業乃至整個產業的發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這不僅需要銀行貸款的支持,更需要如保險、基金等“長錢”的支持。進一步説,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為全體國民進入普遍長壽時代統籌做好體系化的金融安排,一端可以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長錢”支撐,一端可以確保越來越長壽的國民下半場人生後顧無憂。
全社會沒有“局外人”,動員年輕人為人生下半場早做準備
新京報貝殼財經:您在書中提及,80後、90後是決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走向的兩代人。為什麼這麼説?
黨俊武:80後、90後這兩代人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充分準備的主力軍。同時,中國老齡化問題真正的壓力將在2040年之後顯現,也就是説這兩代人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現在,第一要務是確保年輕人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要動員80後和90後,乃至00後和10後20後,大家都要有人生下半場的準備意識,這也是啓動國家戰略的重要立意。人人從年輕時候就做充分準備,才能避免“老後被動”。
新京報貝殼財經:您對年輕人在養老準備方面有怎樣的建議?
黨俊武:長壽時代,全體社會成員沒有“局外人”。對於個人來説,需要從健康、技能、資源、金融等方面做好準備。
健康是要從出生開始注重健康生活,為老年時期高質量生活做準備;謀生和生活技能是要有一技傍身;人脈資源則是廣交朋友,避免“老後孤獨”;而金融準備則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豐富越好。
一句話,活得長,就要早準備,這是所有長壽人的必選戰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