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供暖問題不是該不該而是怎麼做

南方供暖問題不是該不該而是怎麼做

“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隨着北方各地供暖季陸續開啓,每年此時都會被拿來熱議一番的“南方供暖”話題又火了起來。今年,“南方城市成暖氣片銷量增長主力”今年登上了熱搜——難道南方網友喊了這麼多年來的集中供暖,真的要變成現實了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呼喚供暖的南方人來説恐怕依然冰冷。一點可喜的變化是,確有中部地區城市的部分城區,在冬季進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則正在規劃建設供暖項目。

以我所在的合肥為例,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172個小區實現集中供暖,覆蓋率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0%左右。合肥的供暖覆蓋率雖然比南方城市平均水平要高,但集中供暖依然是歷年地方兩會熱門話題。度過一個更温暖、更舒適的冬天,是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供暖不該被視為奢侈品。

在集中供暖問題上,輿論聚焦的所謂“南方”,主要是指長江流域地區。這些地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難熬,最大特點就是潮濕陰冷,室外温度低於5℃時,帶給人們的不舒適感十分強烈。由於沒有暖氣,室內體感非常寒冷。天晴,家裏比外面冷;天陰,裏外一樣陰冷。這些地方的居民大多隻能靠空調和電暖器度過寒冬,其缺點顯而易見:取暖效果不好,且嚴重消耗電力資源,不利於節能減排,存在安全隱患。

現在,是否應該改善供暖條件,不該繼續停留於嘴上爭議。因為供暖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好”的問題——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不再受制於幾十年前人為劃定的“供暖線”,而以公眾實際過冬感受作為政策制定依據,同時從提高能效、減少能源消耗等角度統籌規劃。

隨着供暖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結合南方冬季特點,南方供暖不一定非得照搬北方模式,而且在某些高檔小區,很多家庭都已自行安裝地暖設備,對集中供暖的需求也不一樣。有鑑於此,正在或者正準備搞集中供暖的地方,既要區分不同人羣的需求,不搞一刀切,做到合理安排和效益最大化;也要區分解決供暖需求的輕重緩急,優先覆蓋那些急需集中供暖的人羣和老舊住宅片區。

貴陽一些新建小區,供暖企業通過像空調一樣原理的熱泵技術,將經過處理的45℃的水送入業主家中的地熱管中供暖。而在湖北武漢,一些小區在建設時,就已經完成了供暖設施的建設。與北方大規模的市政集中供暖不同,南方供暖多以小區作為單位。相對而言效率更高,確定供暖方式和時長等更為靈活;耗能方面,相比各個家庭獨自取暖的花費肯定更低,取暖效果更是判若天壤。

南方集中供暖擁有“後發優勢”,更先進的技術、更科學的規劃,完全不必再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比如在合肥,相比傳統的燃煤供暖,包括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等,新能源正廣泛應用於集中供暖。放眼整個南方地區,大量的污水管網、地表江河水源、工業餘熱和淺層地熱能等,都可以成為清潔供暖的資源。關鍵是要行動起來,不再無謂討論做不做,而是科學研究如何去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1 字。

轉載請註明: 南方供暖問題不是該不該而是怎麼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