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前報道的瀋陽部分農村地區的“尬廁”現象,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據報道,為推進廁所革命,改善農村如廁條件,瀋陽市於2016年到2020年間投入上億元財政資金。但新華社記者深入瀋陽農村調查發現,部分地方的改造廁所存在設計缺陷大、工程質量差、後續保障弱等多方面問題。5年來,政府投入過億元改建的8萬餘個廁所棄用超過5萬個。
氣温一低户外廁所就結冰堵塞;馬桶正對灶台,沒有進行任何遮擋;改建廁所卻沒有上下水,完事還得村民舀水衝;廁所基坑內的塑料桶被挖出來當廢品換錢;村民一家有三個廁所;早已廢棄十幾年的農家庭院也被安裝了嶄新的廁所……報道里呈現的這些亂象,讓人錯愕。
廁所革命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無論是從推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還是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出發,其意義都不容小覷。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原本應得民心、順民意、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在一些地方卻成了尷尬工程,這其中折射出的某些基層部門形式主義作風,需要引起重視。
從報道看,一些基層部門在推進此項工作時,根本就沒有結合當地氣候、地理環境實際,更沒有考慮村民的訴求,只是為了完成考核任務,儼然一副“管你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反正我已經裝了”的模樣。本質上,這反映出的,是隻唯上不唯實的工作作風,也是扭曲的政績觀。
不只瀋陽,此前有其他地方也曾曝出過此類問題。早在2018年,山西省婁煩縣“沒牆沒頂只有蹲坑”的半吊子“尬廁”就曾引發輿論廣泛批評。到頭來,這既浪費了公帑,又傷了民心,還可能存在貪污腐敗的隱患。
説到底,廁所革命遠不是“地裏挖個坑、埋個塑料桶”這麼簡單,而是一項應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治理過程。
作為一項攸關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公共項目,鄉村廁所的改造工作,首要前提就是傾聽村民的心聲,滿足民眾訴求,將最大程度的便民利民作為工作的根本指導原則。同時,根據農村的氣候特點和資源需求,因地制宜,提高廁所改造的適用性。
在這方面,北京就很“講究”:在推進農村廁所改造的過程中,除了財政部門給予資金和政策保障,衞生、農業農村等部門更是通過技術指導等方面解決各區普遍存在的實際困難。對條件允許的農户,納入統一污水管網;給深山裏的農户安裝玻璃鋼化糞池,並組織專業隊伍定期清掏。不“一刀切”,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才能讓每一户農家在廁所革命中獲得實惠。
鑑於“尬廁”負面影響不小,各地理應加強日常監管,優化健全考核機制。廁所改造工作完成的優劣,不僅要取決於建設數量,更應該將質量達標情況、民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強化問責機制,及時將板子打向那些糊弄事的公職人員身上。
廁所革命,承載的是讓村民過上體面日子的美好願景,就別再讓那些“不中看更不中用”的尬廁“污染”美麗鄉村了。
□和光(媒體人)
編輯:陳靜 實習生:施可兒 校對: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