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們不參戰,日艦不會主動攻擊;如果你們參戰,就將你們全部擊沉!”
這句話是抗戰爆發後,日本武官對時任中國海軍部長陳紹寬上將説的話。
説實話,日本人的確有這種實力。
據日本戰後公佈的數據,彼時日海軍的實力是這樣的:“1937年6月調查,日本海軍已擁有285艘艦艇。主力艦為10艘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12艘重巡洋艦、13艘輕巡洋艦、70艘驅逐艦、44艘潛艇、2艘水上飛機母艦、5艘潛水母艦等,總噸達115萬3千餘噸。此外,還有包括2艘航母、2艘戰列艦的37艘艦艇正在建造中。”
而中國呢?及至“七七事變”前夕,海軍可用於長江防線者不過70餘艘,總噸位還不到6萬,噸位最大者3000噸,最小者僅三五百噸,且艦船陳舊過時。
“僅能在沿岸或江河一帶,協助陸上戰鬥,或只能擔任警備而已。”
更要命的是,就這麼點可憐的家當還處於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狀態,如屬於“東北系”的東北海軍、屬於“粵系”的廣東海軍、屬於“閩系”的中央海軍以及屬於“電雷系”的電雷學校。
可以想象,用這樣一支艦隊與強悍的日軍艦隊激戰,那可真是以卵擊石。
但是,中國海軍卻從未退縮過,一直與日寇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戰史記載,中國海軍第一次對戰日軍艦隊是在淞滬會戰期間。
當時,中方已決定採用“先發制人”的手段來解決盤踞在上海的日寇。
但是,在長江上游的重慶、宜昌等地依然遊曳着數十艘日軍軍艦以及商船。
為了防止這部分日寇與上海之敵裏應外合,擾亂長江江防,中方便計劃用“關門打狗”的戰法,即封鎖長江下游最狹窄的江陰段,然後再在江塞兩旁佈置重炮,以三面夾擊之勢將其一舉殲滅。
可是,中國海軍力量微弱,根本不能與日軍艦正面較力。
時間緊、手頭物資緊缺,只能忍痛採取最原始的封鎖辦法:沉船。
史料記載,在江陰的沉船封江作業中,中方一共自沉老舊軍艦8艘以及43艘商輪,合計噸位6萬餘噸。
誰知,當船舶全部沉入江底後,他們才得知,日本艦艇已於前一日夜晚悄然駛入了大海。
封鎖江陰海防的計劃十分機要,只有蔣介石、陳紹寬等寥寥數人知曉,為何會泄密呢?
事後查探,問題就出在了擔任會議記錄的行政院主任黃浚身上,他早已被日本間諜南雲造子發展為了內奸。
出師不利,但這並未消磨中國海軍的鋭氣,因為他們構置的這條江陰堵塞線掩護了中國陸上部隊的側翼安全。
日軍慣好使用迂迴戰法,因此將江陰堵塞線視為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
更何況,中國海軍在淞滬戰役初期,派出的魚雷快艇還擊傷了日本海軍第三艦隊的旗艦“出雲”號。
“必須對中國海軍加以懲罰報復,要突破江陰封鎖區,必須首先摧毀中國防守部隊。”
於是,在淞滬戰場打得最激烈的9月份,日軍也對江陰的中國海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陸上戰場,人人都要有馬革裹屍的雄心;海上戰場,人人要有魚腹葬身的壯志。連我在內,大家都要做好獻身報國的準備”,這是負責指揮江陰防線的海軍部次長陳季良的話。
“誓與陣地共存亡”,這是各艦艦長的回覆。
這些勇士説到做到,在隨後一個月的海空大戰中,無不冒着槍林彈雨身處第一線指揮。
11月12日,上海淪陷,但日軍仍未突破江陰封鎖線,中國海軍用血肉之軀創造了奇蹟。
但奇蹟背後,中國海軍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20餘艘主力艦被擊沉擊傷,數百名戰鬥經驗豐富的海軍官兵以及勤務人員壯烈殉國。
不過,艦艇和人員的慘重損失,並未動搖中國海軍的抗戰決心。
他們一邊拆下沉艦上的火炮組成炮隊繼續抗敵,一邊利用僅剩的40多艘中小噸位的艦艇組成多支佈雷隊,配合長江沿岸要塞的守軍禦敵。
為何數十萬日軍打武漢打得如此艱難,中國海軍佈雷隊設置的障礙物功不可沒。
因為正是日軍知道長江江域雷區遍佈,才退而求其次,從陸上進行重點突破。
“一定要徹底消滅中國海軍!”
抱着這個念頭,日軍加大了對中國海軍艦艇的偵察力度。
一艘接一艘的中國軍艦相繼被循蹤而至的日寇炸沉,著名的金口戰鬥亦爆發在這一時期。
戰史記載,在金口鏖戰日軍的,是當時中國海軍殘存主力中最大的一艘軍艦:中山號。也就是前身喚為”永豐“號,後來經歷過“護法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的那艘。
當然,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這艘軍艦寄託了當時國人對中山先生的思念。
更巧合的是,這艘軍艦的艦長薩師俊還是經歷過甲午戰爭的海軍宿將薩鎮冰的侄孫。
和其叔公當年指揮威海衞保衞戰一樣,薩師俊面對強敵也毫不畏懼。
聞聽日機來襲,薩師俊第一時間跑上甲板部署防禦。
考慮到中山艦上高射炮等武器十分陳舊,薩師俊沒有硬頂,而是指揮軍艦一邊進行蛇形規避,一邊對空射擊的戰術。
薩師俊的戰術很奏效,日機不但高空投彈屢次失利,還被擊傷一架。日軍飛行員很狡猾,他們見第一輪俯衝轟炸失效,旋即改變戰術,改成從艦首方向輪番投彈,並以機關槍掃射軍艦官兵。
就在這關鍵時刻,艦首的高射炮發生了故障,頓使對空火力減弱。
好機會!
日軍飛行員趁機向中山艦投下了炸彈。
這顆炸彈炸的不是地方,正好擊傷了軍艦的鍋爐。
頓時,中山艦的航速一下子變慢了許多。
緊接着,日機又炸中了駕駛台。正在一線指揮的薩師俊猝不及防,當即被炸成重傷。
即使如此,薩師俊仍然強撐着傷體,一面繼續指揮官兵拼死抵抗,一面敦促官兵將軍艦開往淺水處。
可是,這時軍艦上的重要機件都被炸燬,饒是官兵絞盡腦汁亦不能如願。
不多時,隨着江水的大量湧入,軍艦開始傾斜。
戰已至此,勝負已分,中山艦的沉沒已成既定事實,中國海軍官兵不得不忍痛棄艦。
薩師俊不願離開,被眾人強行運上舢板。
哪知道,日軍早已注意到了身着軍服的中國軍官,遂再次俯衝而來,中校薩師俊胸部被洞穿,當場犧牲,成為了抗戰以來犧牲級別最高的海軍將領。
其他受傷的官兵共16人,也全部飲彈而亡。
算上戰鬥中的捐軀官兵,此戰中國海軍共失去了25位將士。
(上圖為抗戰紀念郵票,包括張自忠、高志航、閻海文、謝晉元、戴安瀾、薩師俊)
10月24日,日軍即將攻破武漢城防。
也就在同一天深夜,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上將離開了武漢。
他的身後,當初那支浩浩蕩蕩的艦隊已不復存在,倖存下來的,除了他的座艦“江犀”號之外,還有10餘艘小炮艇。